他每天能看到阳光吗?八个月了,那扇牢房的铁门,有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他的美国护照——曾是一片象征自由的蓝色纸片,现在却成了黑色幽默的象征。
16岁的Mohammed Ibrahim,一个被美国提及却没人真正记住的名字。在那片硝烟弥漫、哭泣声融入空气的加沙与西岸,他的遭遇正悄无声息地被计算机键盘和政客表态掩埋。整整八个月,无指控、无律师、无审判。一张护照可以把你带到地球每个角落,却无法救你离开一间冷冰冰的牢房。
美国国会的27名议员发了信。他们,是谁?或许确有真心,也或许是为了履行份内的义务。信是寄出了,话的确也说了:“美国公民的安全是我们最重要的优先事项。”这句话多么熟悉,往返于无数外交辞令与新闻稿之间,像是快餐盒里的廉价附赠品。用旧了,便抛弃。
信里的签名倒是抢眼:伯尼·桑德斯。这位标榜正义的政治家,这次站对了队。可是,这“公民优先”的单薄情怀,又能掀起什么波浪呢?国务卿马可·鲁比奥是否认真阅读了那份信?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哈克比又是否在会议中拨出哪怕五分钟,提起这个被遗忘的少年?
Mohammed的故事,并非复杂。一个16岁的巴勒斯坦裔美国少年,被指控向以色列定居者投掷石块。没有公开证据,没有旁证,仅仅因为“看上去可疑”。从2月那天起,他被关了起来——殴打、饥饿、冷冻、侮辱,是他的日常。几块面包,几口水,就是所谓的“人性关怀”。
他说他被用步枪枪托殴打。他说他被关在低温牢房。国际儿童防卫组织的数据明明白白:75%的巴勒斯坦被捕青少年遭受身体暴力,其中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捕。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张答案背后的完整逻辑:一个带着美国护照的阿拉伯少年,他是不重要的。他的命不是命,他的护照只是两片不值钱的纸。
联邦政府官员曾告诉他家人,他情况“堪忧”。然而,他们的“忧虑”越来越虚弱,法院的听证会一次又一次拖延。小小少年关在那个又暗又冷的牢房里,直到体重不断下降,直到殴打的痕迹留在身体每一寸。他的母亲无助地哭诉:一张蓝色护照原以为是通往自由的路,后来才知道,它只是个悲剧的标签。
这时候,美国政府选择了熟练的沉默。阿拉伯中心的研究主任直言不讳地说:政府的冷漠,是选择性的。“对以色列裔公民的保护,永远不缺席;对巴勒斯坦裔公民的关心,他们从不积极。”又一次的光天化日下,双方都在对彼此的沉默完成默契合作。
悲剧剧本的戏里,又何止一个角色。Mohammed的大堂兄在他被捕期间,被以色列定居者当街殴打至死,美国驻以大使曾呼吁“深入调查”。半年过去,他得到了什么样的告慰呢?答案是零,无人受审,无惩罚——有些命,就这样轻飘飘散去。
大数据说,Mohammed的遭遇远非孤例。DCIP的记录里,巴勒斯坦未成年人的逮捕率与暴力率正在飙升。问题不只是虐待,更是“共谋”。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政策的核心不曾改变,美国优先始终只局限于某些肤色、某些立场的“美国人”。
也许,这封国会联名信真的有所触动。跨党派的支持,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但那又怎样?Mohammed依旧在他的牢房内,依旧虚弱,依旧被政治算计淹没。美国仍在出售“所有国民平等”的看似光鲜的概念。但这次故事里的护照,不过是一块伪装自由梦想的黑布。从每一张纸币到每一张身份证,话语权早已替这些物品定了规矩。
他的母亲说:“一张蓝色护照,无法带我儿子回家。”这句话,是嘲笑,也是真相。这块蓝色的象征,某些时候能救命,而某些时候只能加重你的痛苦。Mohammed不会被迅速释放,因为他的名字在官方的案卷上,只是一串乱码。这册国际外交的日历翻过去了一页又一页,他的故事是不是也会随着时间,彻底消失呢?
难说。无力感总带着叹息。又或者,我们早就明白了,美国政府的“优先事项”,从来,不包括他这种人。那些长久的噩梦,或许才是真实的来世,也是他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