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喊话特朗普求“战斧”,乌克兰的远程武器梦与大国博弈困局
“我们需要美国的支持,需要特朗普总统在这个问题上的支持。 ”2025年11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次公开向白宫喊话,这次他直截了当地点出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名字,目标是射程超过2000公里、足以威胁莫斯科的“战斧”巡航导弹。 这不是泽连斯基第一次索要这种远程打击武器,但时机却格外微妙——此时特朗普刚赢得美国大选,新政府政策尚未完全定型,而乌军在顿巴斯前线正面临俄军每天1-2公里的持续推进。
泽连斯基的请求看似简单,但背后是一场复杂的战略博弈。 他试图向特朗普政府传递一个“以退为进”的信号:“即便仅作为威慑手段,乌克兰也必须拥有这种能力。 ”这番话与其说是作战宣言,不如说是心理战——乌克兰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立即按下发射按钮,而是希望借助“战斧”的威慑力,为疲软的前线争取喘息空间。
然而,特朗普的反应却给这股热情泼了冷水。 尽管五角大楼评估认为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不会影响美军自身库存,但特朗普还是在10月初明确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声称已将此事“从议事日程上划去”。 这种态度与泽连斯基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美乌双方在战略目标上的根本差异。
对泽连斯基而言,远程武器是打破战场僵局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当前顿巴斯战场上,乌军不仅面临俄军的持续推进,更深受后勤补给问题困扰。 在谢韦尔斯克方向,补给通道暴露在俄军无人机打击范围内,运输卡车频繁被炸,迫使乌军不得不从本已吃紧的作战部队中抽调兵力保护后勤线路。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凸显了乌军对远程打击能力的迫切需求——只有能够威胁俄军后方补给枢纽,才能减轻前线压力。
但特朗普的顾虑同样显而易见。 俄罗斯已反复警告,如果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将导致局势严重升级。 俄总统普京明确表示,即便乌克兰获得这些导弹也不会改变战场局势,反而会“严重破坏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的前景”。 更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甚至酝酿修订其核威慑政策,暗示可能将此类行为视为触发核冲突的条件。 对一位希望尽快结束冲突的美国总统来说,这种风险显然过高。
特朗普的对乌政策始终围绕“尽快停火”这一核心。 他认为战争推高通胀,结束冲突有助于降低大宗商品价格,同时能让美国集中精力应对中国。 这一思路体现在他时而矛盾的行动中:一方面,他批准向乌克兰提供3350枚“增程攻击弹药”,并允许乌军使用欧洲提供的“风暴之影”导弹攻击俄境内目标;另一方面,他却对射程更远、威慑力更强的“战斧”导弹紧闭大门。
这种“有限度支持”反映了特朗普的务实考量。 美国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始终带着“枷锁跳舞”的特点——即便是已提供的远程武器,每次使用也需获得五角大楼的个案审批。 这种精密控制旨在平衡两个矛盾目标:一方面要维持乌克兰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冲突升级为美俄直接对抗。
泽连斯基面临的困境不仅来自美国,乌克兰自身战斗力也在持续损耗。 2025年前九个月,乌军逃兵与擅离职守案件已达16万起,比战争头两年总和还多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关键武器库存告急:2024年4月交付的500枚ATACMS导弹仅剩约50枚,后续补给却遥遥无期。 这些数字折射出乌克兰战场的残酷现实——没有可持续的兵源与武器补给,再先进的远程导弹也难以扭转战局。
欧洲盟友在这场博弈中的立场也值得玩味。在五角大楼公布“援乌‘战斧’不影响美军库存”的评估后,多个欧洲国家认为“没有理由拒绝提供”,与美国的态度形成微妙差异。 这种分歧凸显出西方阵营在如何平衡支持乌克兰与控制风险问题上的不同判断。
战场上的士兵和民众成为这场博弈最直接的承受者。 在顿巴斯前线,乌军士兵每天面对俄军持续推进的压力;在后方城市,平民时刻担心导弹袭击。而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之间的“武器拉锯战”,实则是大国博弈与小国生存空间的交织。 乌克兰既需要远程武器来获得谈判“底气”,又不得不顾忌提供武器可能引发的升级风险。
在这场围绕“战斧”导弹的复杂博弈中,没有简单的对错答案。 特朗普政府面临的是典型的安全困境:提供远程武器可能改变战场平衡,却也带来冲突升级的未知风险;拒绝提供虽可控制局势,却可能让乌克兰在谈判桌上处于不利地位。 而泽连斯基的频频喊话,正是试图在这个关键窗口期影响美国的决策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