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市场挺热闹,指数从3700点一路摸到4000点,热闹到我身边的基民群都在刷战绩晒收益。
据素材所载数据,两个同样挂着“明星”标签的基金经理却走出了两条极端的曲线:张经理基本不动仓,半年下来几乎没怎么改动,净值涨了25%;李经理几乎每天在“打补丁”,结果只拿到3%。
同一片水域,两条船、两套操作,差距拉这么大,问题大概率不在“眼光够不够神”,而在“手忙脚乱”。
用一句直白的话概括就是:在普涨阶段,过度折腾,收益很容易被自己折腾没了。
我想聊的核心观点就三条:普涨期乱切换等于自弃收益,成本和节奏是隐形杀手,刚需资产在上行周期里更像稳健的底仓引擎。
先说第一个坑,卖了涨的,买了跌的,这不是投资,是找气受。
据素材情景描述,李经理的操作路径是这样的:看到消费涨了10%,立刻兑现跑去新能源;新能源起了8%又着急切去半导体。
后面走势呢,消费接着往上走了15%,新能源也顺势加了12%,半导体偏偏来个-5%。
这条线一串起来,你就会意识到,那些本可以“坐电梯”的收益,被“腾位置”的动作主动放弃了。
更形象点,像端着一盘刚出锅的大肉,说换口味扔了,结果捡起一把还没熟的菜叶子。
在大盘整体抬升的阶段,市场按板块接力,一波接一波,手里已有的仓位本来就在涨,贸然割爱,多半是放弃确定性去拥抱不确定性。
这种“常在河边走”的策略,遇到普涨就吃亏,涨的时段没在场,回撤的段子还可能恰好接住。
更何况,普涨阶段的关键不是“追谁更快”,而是“留住已经跑起来的”。
这也是朋友在素材里点出的逻辑:整体情绪在抬升,最应该做的是把手里的好货拿牢。
在“涨幅接力”的节奏上,迟到者往往只配拿到余温,热度一退,账面立刻凉下来。
第二个坑更隐蔽,成本是闷声收割收益的剪刀。
据素材所载数据,基金每次调仓都不是空气搬家,要付卖出手续费加上买入手续费。
李经理以1亿资金为例,单次调整就要支出50万手续费。
半年时间里他忙了8次,这一串动作直接吞掉了400万费用。
同一时期,张经理选择“静观其变”,半年手续费只出了20万。
两相一对,差了380万,这个差距全是从基金净值里扣出来的。
对基民来说,这相当于没开口子就被减了一刀,收益率自然被压扁。
很多人把“高频操作”当成勤奋,其实在基金这类强依赖规模的产品上,频繁换手常常在给券商和交易系统打工。
成本不是只在账面上一条小数点,它会层层叠加,尤其在净值曲线拉长之后,基数小一点,最终的复合结果就会显得更憋屈。
说白了,调一次仓亏一次钱,做多了就是自损。
尤其在上行周期中,趋势和Beta在出力,频繁切换很容易把“本来该拿到的市场回报”切成碎末。
静一点,反而让市场完成本职工作。
第三个坑是最致命的,节奏踩反,涨的时候不在,跌的时候满仓。
素材里给了两个典型画面:消费先走出20%的涨幅之后才去追,买进去立刻回撤5%;新能源上涨18%之后再换过去,又掉头跌了4%。
这就是“山顶接盘”的教科书案例,看着前排起飞才动身,结果到跑道尽头才上飞机。
而普涨往往不是齐步走,往往是板块接力。
节奏没跟上,容易出现“追涨滞后、回撤即刻”的双杀体验。
更糟的是,人会被短期胜负牵着鼻子走,看到A涨了就担心错过,追上后见到B起势又迅速转换,最后变成“在涨的都没赶上,在跌的反而接满”。
据素材的朋友解释,这样的“骑墙乱动”,本质是把交易节奏和市场节奏错位了,收益和风险的时钟不在同一时区。
在这种错位里,哪怕指数整体往上走,个人账户也可能和大盘脱节。
就像跑马拉松,别人在缓坡上省力,你偏偏挑在上坡处换鞋,不喘死也要慢半拍。
所以节奏感不只是赚不赚钱的问题,更是回撤控制的前置条件。
你不必比别人跑得更快,但必须保证自己在该在场的那段里别离席。
聊到这,为什么“不动”的张经理能拿到25%?素材里说得很清楚,并不是神预测,而是两招“看起来笨却真有用”的朴素策略。
其一,拿住刚需行业。
据素材所述,他的底仓就是消费和医药。
指数从3700到4000的这半年,大家该喝奶茶还喝奶茶,该买药照样买药,这类公司利润弹性不靠讲故事,靠日常采买。
情绪是波动的,但日常需求是稳定的,稳定意味着可预期的业绩支撑,业绩支撑意味着净值不会被风刮走。
其二,不被热点牵着跑。
当时新能车和半导体的热度拉满,涨得很带感,但他不追。
他的判断是热点像短跑,见光死也快,自己更愿意拿能涨一年的,而不是一周的。
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热点冲高后回吐一截,他的组合涨得慢,可稳。
半年拉开看,稳的往往更厚道。
这个选择未必每个阶段都“最靓”,但在普涨里,足够“对”。
从基民视角落回实际操作,素材给到的启发也不绕弯。
大盘上行时别当“乱折腾的李经理”,更像“拿得住的张经理”,可能更容易拿到应得的那一份市场回报。
路径有两步,第一步是先把“刚需底座”搭好,吃、喝、看病、用电这类行业的基金占个比重,不全追着热点跑。
素材中有个小例子,我自己去年买的某消费类基金,在大盘涨的时候赚了20%,市场回落时只回撤了3%,波动体验明显更顺。
这是个样本,未必具有普适性,但说明刚需的“垫子”能缓和冲击,心态上更容易拿得住。
第二步是对时间有基本敬畏。
据素材所载,大盘从3700涨到4000用了半年的时间。
你要是每个月换一次基金,光手续费和节奏错位,就足以把账面利润打薄。
素材里也提到一个直观体会,涨的时候换了两次,手续费扣了100块,收益只拿了50;忍着拿够三个月,反倒赚了200。
这个对比不复杂,但很扎心。
很多时候“拿住”不是懒,是策略。
把时间让给趋势,把仓位留给逻辑,少一点犹疑,少一点摇摆,反而多一份复利。
回到价值层面再汇一遍。
在普涨期,策略的胜负更像耐力赛而不是搏击赛,关键不在花枪,而在别自己绊自己。
乱卖乱买是自断筋骨,手续费是绊脚石,节奏错位是陷阱。
而刚需行业提供的是比较稳定的基本盘,它不一定夺目,但会在多数时候把波动打薄,把回撤顶住,把收益线拉平。
当然,这些经验高度依赖“普涨期”这个前提,素材之外的其他市场环境如何演进,暂无相关信息。
如果环境切换到结构性分化占上风,那套打法可能就要再讨论,这点要心里有数。
策略上永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死法子,只有在既定市场风格下尽量减少犯错的活办法。
这就是我从素材里读到的要义,也是一线交易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先别亏在自己手里。
最后留个小提醒。
所有案例和数字都来自素材,不构成对任何基金与板块的推荐,更多像是提醒大家少走弯路的参照坐标。
能不能赚到“普涨的钱”,常常取决于你有没有少做“反向的动作”。
与其追着风跑,不如搭好底仓,再顺势修修船帆。
那你在指数上行阶段,更愿意拿稳三个月还是频繁切来切去?
有没有经历过“刚换就跌、不换就涨”的魔幻循环?
欢迎把你的实战体验丢到评论区,我们一起复盘节奏和持仓的得与失。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