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背后的选择开放、合作还是自我设限?
最近,很多人都注意到一个巧合,其实在同一天里,中美两国都公布了关税调整,然后这事一下子就成了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大多数人表面上看到了降税带来的实惠,其实隐藏的深意更值得琢磨,我觉得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关税其实考验的是各国的开放心态,还是选择自我设限。
你中国这次降税,看起来很接地气,然后覆盖领域也特别广,其实主要就瞄准了民生,比如药品、食品以及各种日用品,毕竟大家都关心生活,普通人买进口的药品就容易多了,然后进口食品价格也低了,很多高品质普通消费品也因而更亲民,因为降了税,所以进口的好东西便宜了,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美国这一边却没那么简单,虽然也调整了关税,但是其实不是一把降下来,结果就是,有的商品关税是略微降低,可有的却反而提高了,因此整体是结构化的调整,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精挑细选,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待遇不一样,比如高科技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区别就特别大,能感受到一种策略上的“小心翼翼”,既想保护国内部分产业,又想着对中国的部分出口商品放松一下限制,果然,这操作更像是一种权衡利弊的过程。
关税就像一堵高高的墙,你要是墙太高,两边都难受,然后双方的生意都很难做起来,可墙太低,又免不了担心自己家产业受打击,调整关税,本质上是寻求一种合适的平衡点,德国、日本就屡次强调要保持一定的关税弹性,这样既能保护自己本土企业,同时又不至于完全关上大门,否则,错过全球机遇。
再看中国现在的主动降税,很多专家认为,这其实是自信的表现,现在中国企业跟进口品牌竞争,已经没那么虚了,不光能拼价格,还能拼品质,所以降税不只是让国外品牌进来抢生意,反而成为一种“倒逼”机制,比如中国的美的、格力,他们不仅国内卖得好,其实也在积极“反向输出”,更高的品质、更新的设计,反过来是把全世界的标准带回家,因此,降税也让中国消费者可以买到全球好货,同时也刺激本土工业升级,这种内外双向激励,其实比表面降税更重要。
说到美国企业,其实他们非常渴望中国市场,比如农场主就特别现实,比如美国大豆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卖到中国的,后来中国前几年有过反制举措,美国农场一度亏损惨重,不管政客怎么喊“脱钩”,其实生意人最清楚,大家日子都要过,只要有机会,出口中国的兴趣永远不低,比如去年美国苹果公司,首次公开夸奖中国供应链,说“没有中国不能成”,合作永远是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的共识。
可见,关税调整其实早就成为了双向互动的博弈,因为,美国的很多消费电子、汽车、高端服务,其实同样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机电、轻工业产品在美国很有竞争力,如果美国关税微调,就有大量优势产品通过出口受益,再比如路径,以前中国电动车进美国难,现在如果关税窗口被适当打开,特斯拉能跟比亚迪、蔚来等和谐共处,受益其实还是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经济总体还处在复苏阶段,比如今年IMF总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大约3%,虽然说不上火箭速度,不过能维持住不容易,所以各大经济体更愿意合作而不是对抗,然后你会发现,像关税这样的政策工具,其实正逐渐从“攻防武器”变成“关系润滑剂”,只要大家敢于适度开放、敢于相互信任,生意就会越来越好,各国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未来全球关税绝对不会一成不变,这 gioco 肯定会持续下去,只要世界格局在变,产业、科技、人才这些竞争也永远不会停,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欧盟、日本,大家都会根据形势灵活应对,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保护本地就业和制造业,又不会完全去限制别人进入,比如韩国、澳大利亚,他们都喜欢以“小幅多次调整”的方式维持政策平衡,既让自家受益,也带动全球市场。
而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关税调整带来的感受其实最直接,因为降税意味着进口商品更多了,然后价格也变得更合适,进口奶粉、儿童安全座椅、健身器材等等,慢慢都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然后选择也更丰富,毕竟谁不喜欢用上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谁不希望买到放心的健康食品呢。
不过到这里,其实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未来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不断拉锯的时代,世界各国到底是愿意进一步开放,还是更加设限,其实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问题来了,如果你可以选择,你希望你的国家走“主动开放”的路,还是更重视“自我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