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ST板块往往被视为“高风险区”,投资者普遍避而远之。然而,ST亿通(300211)却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反向行情”:2025年三季度,高盛、摩根大通、瑞银、野村证券、花旗环球五家国际顶级投行同时现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合计持股比例达5.86%。同期股东总户数较一季度锐减近六成,筹码高度集中。外资为何敢在退市风险悬顶的ST股上“下重注”?背后是一场关于“困境反转”的精准博弈。
业务重构:从传统设备到芯片与医疗的跨界转型
ST亿通的原主营业务,有线电视网络设备,早已随着行业萎缩步入寒冬。2024年,该业务收入仅210.66万元,同比下滑41.12%。但危机之下,公司通过子公司合肥鲸鱼微电子切入了传感器和芯片赛道。其PPG生物传感器模组和超低功耗人工智能芯片,已应用于智能手环、智能家居等领域。2024年,传感器模组收入同比增长724.87万元,芯片业务收入增长640.54万元。
公司背靠实控人黄汪旗下的华米科技(纽交所上市公司),形成了“技术授权+稳定客户”的协同效应。华米科技与中科大共建的“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究,为亿通未来切入健康监测、脑电信号解析等前沿领域埋下伏笔。2025年,公司还将合肥云曦医疗器械纳入报表,代理美国强生等品牌器械,初步完成“芯片+医疗”的多元化布局。这种“破旧立新”的转型,正是外资看好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财务边际改善:营收激增与现金流“转正”
尽管ST亿通2024年净利润亏损3886万元,且因营收低于1亿元被实施退市警示,但2025年三季报显示,其营收同比暴涨172%至1.54亿元,单季度营收已超二季度水平。若全年营收突破2亿元,2026年摘帽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
更让外资信心倍增的是现金流指标的改善。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2063万元,主营业务首次具备“造血能力”。对比同期净利润仍为负值的局面,现金流的转正意味着公司回款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升,这是脱离退市风险的核心信号。此外,公司资产负债率仅23.6%,账面现金约2.3亿元,低负债与充足现金为后续并购或技术投入提供了弹性空间。
股东结构暗藏玄机:筹码集中与机构抱团
外资扎堆的同时,ST亿通的股东户数从一季度的1.64万户骤降至三季度的不足7000户,筹码集中度显著提升。历史上,ST股在重组前常出现股东户数锐减、主力资金吸筹的现象。此次五家外资联合入场,且均为新进或加仓(如中东资金同期新进中材科技等股),形成“机构抱团”效应,减少了散户抛压对股价的冲击。
控股股东安徽顺源(华米科技关联方)持股29.99%,股权结构集中,利于高效推进资产重组或技术注入。市场曾传闻华米科技可能借壳亿通回归A股,虽未获证实,但实控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已成为外资押注的潜在筹码。
ST股投资逻辑:外资的“风险收益比”测算
外资布局ST股并非盲目赌博,而是基于一套严格的评估体系。首先,市值低于20亿元、负债轻(ST亿通负债总额1.53亿元)的标的更受青睐。其次,行业需符合政策导向,如芯片、医疗等领域属于“十五五”规划重点扶持的新质生产力。
高盛等机构在选股时注重“基本面边际改善”信号,例如营收突破退市红线、现金流好转等。ST亿通恰好满足这些条件:短期看,营收增长为摘帽提供确定性;长期看,芯片业务绑定华米、拓展智能眼镜客户,有望打开新增空间。这种“短期避雷+长期叙事”的组合,符合外资对高弹性中小盘股的价值挖掘逻辑。
风险警示:退市危机与业绩变脸的隐忧
尽管外资重仓,但ST亿通的风险不容忽视。2025年4月,公司因业绩预告修正突然“变脸”,下调营收约1000-2200万元,涉嫌信披违规。若2025年报最终营收未达1亿元或净利润为负,公司将面临直接退市。
此外,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高达48.54%,但芯片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华米科技自身在美股估值低迷,若其收缩对亿通的技术授权,将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稳定性。投资者需警惕“故事丰满、业绩骨感”的潜在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