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里的油菜籽越堆越满,门口的风却越吹越空。萨斯喀彻温省的农场主们这两年见惯了这种不合时宜的沉默:收成不差,买家却走了。地方政府的统计还在提醒他们,2024年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曾有49亿加元的体量,其中油菜籽种子一项就占到40亿,加拿大第二大买家是中国,仅次于美国。数字温暖过心,现实却冷硬——订单骤停、机械待售、田块改种,都是这场贸易搅局的传导结果。
谁在按下开关
这一轮逆风并非无缘无故。表面上是加方先把关税当作杠杆:2024年10月1日,加拿大突然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附加税;紧接着10月22日又对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两次举措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原本平稳的贸易曲线瞬间出现折角。更复杂的是,在此之前,2024年9月9日中国商务部已启动对加拿大油菜籽的反倾销调查,关注价格倾销和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调查持续数月。时间线交错,原因并非单一——加方在美国政策框架内对华采取保护主义步伐;另中方也在按既有规则启动调查程序,谨慎评估进口冲击。
关税落地,农田先疼
真正的冲击在次年春天集中显形。2025年3月8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3月20日起对加拿大产的菜子油、油渣饼和豌豆征收100%的关税,同时对水产品和猪肉加征25%。这并非纸面动作:税率一出,西部的出口链条直接卡住,油菜籽从港口回到库房,现金流从正转负。萨斯喀彻温省是主产区,经济支柱系于农产品外销,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后,农户们开始调整种植结构,有的干脆出售农机设备以缓解财务压力。昔日顺畅的渠道像被突兀的闸门拦住,农业系统的每一环都在寻找新的出口。
同一张地图,不同的焦虑
联邦层面按既定立场推进,地方却有不同的焦虑。2025年7月22日,多位省长联合发声,要求取消对华关税,恢复贸易沟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戴维·伊比公开呼吁审视关税政策,在争端中适度让步;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斯科特·莫伊则在8月26日直言,如果轮到他决定,会马上撤掉对中国电动汽车的100%关税,因为本省农业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也强调应该加强与中国互动。这几位省长站在不同产业结构的岸边,却看到了相同的水位下降:制造业和资源行业需要市场,农产品更离不开买家,政策的硬度最终回到就业和收入。
联邦的步伐与中方的回应
卡尼作为总理,上台不久就端起这锅烫手的粥。2025年9月23日,他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抽空与中方见面,谈及对华钢铁关税问题,并表达希望在合适时机与中方高层亲自会面。中方未给出具体安排,只重申希望加方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提供公平、非歧视的环境。话外的重点在于现实:在5G、矿产和钢铁领域,对中企的限制依旧;在政策层面,歧视性措施并未实质调整。卡尼的意愿被形容成“已读不回”,并非外交辞令的冷峻,而是规则预设下的标准回应——合作可以谈,但必须遵循“同等对待”的门槛。
一纸关税与一套程序
很多人把这场拉锯看作关税之争,实际上它也包含反倾销的程序逻辑。2025年8月12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临时反倾销税,自8月14日起以保证金形式征收。临时税的设计,是在最终裁决前为国内产业提供风险缓冲;保证金机制,则是让进口方承担价格差异带来的潜在损伤。与此相映的,是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统筹整体关税政策,而商务部负责具体调查与裁定。从法律路径上关税与反倾销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工具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买家不缺,缺的是合适价格
市场不会给空白留太久。中粮集团作为大买家,迅速调整采购来源,2025年从澳大利亚引入了5万吨新季油菜籽,价格低于每吨600美元,性价比在替代名单里排得靠前。澳大利亚供应商抓住窗口期,出口量猛增,填补了加拿大留下的缺口。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习惯是现实主义:价格、质量和政治风险综合评分,决定买家的脚步。中国市场不是非加拿大不可;当成本与政策风险双双上扬,替代路线自然清晰。对加拿大而言,短期失去份额会转化为长期的渠道变形,农户端的转行与设备处理则是最直观的指标。
美国因素与“独立”的难度
加拿大外交长期受美国政策牵引,这是卡尼推进调整时最大的结构性约束。华盛顿的步伐决定了关税路径、产业保护及安全审查的基调。卡尼想独立调整政策,现实却是“牵着鼻子走”,在5G、关键矿产与钢铁方面,对中企的限制难以松动。省长们看的是地方就业与产业链,联邦看的是同盟关系与安全阈值,两套逻辑彼此拉扯。结果是“嘴上谈合作,行动靠美国框架”,在中方评估中,这不满足“公平非歧视”的基本条件,于是高层会面与实质性恢复都没有时间表。
当政策与现实彼此加码
2024年到2025年这段时间,摩擦不断叠加。2025年3月的关税告示阻断了加拿大农产品对华出口,随后在8月12日又落下75.8%的临时反倾销税,以保证金形式自8月14日起执行,出口更难维系。仓库里油菜籽卖不出去的直观困境,迅速传到金融端——现金流紧缩,信用额度受限,农机设备开始被甩卖,地块改种其他作物,产业链环环受损。卡尼政府在议会中应对质询不断,党内与选民的批评也随之加码:任期内的中加关系停滞,没有实质改善。
省级愿望与国家门槛
戴维·伊比的话更像现实主义者的提醒:在争端中适度让步,才能回到谈桌;斯科特·莫伊的直白,则是把农业依赖摆上台面;道格·福特则从安省的产业需求出发,呼吁更多互动。三位省长的共同点是务实,差别在于各自的产业画像。但他们的愿望要穿过联邦的安全审查与同盟协作门槛才可能落地;而中方的回应则保持一致性——取消歧视性关税和限制,提供公平环境,才是恢复与升级合作的必要前提。古人言“夫货通则民阜,关塞则商困”,近现代制度把这句话拆解成规则条文,但道理并未改变。
规则之外的提醒
中方的处理路径被外界形容为“冷处理”。这不是情绪化的冷,而是程序化的冷:不急于安排高层会面,不在关税和审查问题上先行让步,坚持让对方在政策端先显示诚意。对加拿大而言,这像一把钥匙被握在对方手里;对中方而言,钥匙也并非个人意志,而是制度门槛。公平与非歧视是贸易合作的底线,若仍沿着保护主义路径前行,合作空间自然越走越窄。
替代与回归的窗口期
市场的替代往往来得快,回归却来得慢。澳大利亚的迅速补位,证明买家并不缺选择;价格低于每吨600美元的标注,更像是给加拿大敲的算盘:当总成本上行,谈判筹码下行。对萨斯喀彻温省的农户而言,转种是短期调适,渠道重建才是长期难题。省长们希望联邦取消对华关税,改善贸易联系,这个诉求在产业端很清楚;但只要对中企的限制仍在,争端的根就没动过。联邦的口头回应不少,实际政策调整有限,中方也就维持现状。
从事件回到结构
把时间轴并在一起,可以看清因果链:加方在2024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税、对钢铁和铝征25%,与美国的政策步调一致;此前9月,中方依据程序启动反倾销调查;2025年3月,中国对加拿大的菜子油、油渣饼和豌豆征收100%关税,对水产品和猪肉加征25%,并在8月12日对油菜籽加征75.8%的临时反倾销税,自8月14日起以保证金方式执行。供应链随之重排,中粮集团把订单转向澳大利亚,5万吨新季油菜籽以低于每吨600美元的价格入华,空缺被快速填补。省级层面在7、8月密集发声,联邦层面在9月的纽约会期尝试沟通,但在“公平非歧视”的门槛上未见动作,结果是关系停滞,损失由本国农业承担。
一段未完的路
这场纠葛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只有现实主义的递进。加拿大如果继续走在对华保护主义的路上,短期看是舆论与政治的安全感,长期看是产业与市场的流失;中国则以制度化的回应维护自身产业与规则边界,寻找更可靠的伙伴。合作欢迎,但不是无条件的赠与;门槛清楚,也就路径清楚。卡尼的意愿在话语里,省长们的焦虑在地方上,买家的选择在价格表里。下一步如何走,不在修辞里,在政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