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如同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缕眷念,是对故土的深沉思念,是流浪者在仰望明月时,鼻尖不经意间弥漫的温馨稻香与蔬香。
“露自今宵始白,月映故乡更明。”自古至今,乡愁这一情感,始终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恒久话题。它是李白“抬头望见明月,低头思忆故乡”中的辗转反侧,是王维“独居他乡如异客,每逢佳节倍感亲情”的孤寂落寞,是贺知章“年少离家,年迈归来,乡音依旧,鬓发已衰”的沧桑之感,是李煜“离别的痛苦恰似春草,越走越远,思念愈发绵长”的柔肠寸断。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凭借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引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然而,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背后,亦有着与普通人无异的血肉之躯、情感与道义。乡愁,于他而言,亦是一触即发、难以言表的深切思念,化作他笔端那浓墨重彩的家国情怀。
一
自学生时代起,毛泽东便对故乡怀抱着一份深沉的眷恋之情。
1910年秋,年仅十七岁的毛泽东毅然告别了韶山,踏上了前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求学之路,从而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在离别之际,他留给父亲一首意味深长的绝句:“孩儿立志闯乡关,学业未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世间何处不青山。”此诗不仅彰显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更预示了他漫长而深沉的乡愁之旅。
1913年,正值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潜心求学的岁月。
1916年6月26日,正值韶山之行的途中,毛泽东于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之际,自长沙返归故里,途径离家二十华里的银田寺,于夜幕降临之际选择在银田老街歇宿。他随即给同窗好友萧子升寄去一信,信中如此描绘银田寺的迷人景致:“今日九时抵达岸边,步行七十里,夜宿银田寺。”信中文字细腻动人,对银田寺的风光做了如此描绘:“沿途景色,满目青翠,池水清澈,田中禾苗郁郁葱葱。当太阳隐没于烟霞之中,露水悄然落下,暖意蒸腾而上,山岚轻盈舒展,云霞交相辉映,远望四周,宛如一幅绝美画卷。”这封信,在毛泽东的文献中堪称罕见的“旅游散文”,他所描绘的银田寺,云雾缭绕,风景如画,真让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韶山的历史长河中,银田寺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历届政府均在此设立办公场所。从清朝末年至1933年,银田寺成为湘潭县西二区区政府的驻地;而1933年至1947年,它又转变为湘潭县银田乡政府的所在地。1950年,湘潭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白庙内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私立学校,并将其更名为湘潭县第七完全小学。到了1969年,学校实行下放,由所在地管辖,因此第七完全小学也更名为银田学校。
“毛泽东,润之,湘潭……”。
在韶山银田寺,那片古老的银杏林见证了湖南农民运动的风云变幻。正是在此处,毛泽东在考察期间,于寺内主持了一场重要的调查会,并在银杏树荫下,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富有远见的演讲。
在二三十年代的那段时光里,青年毛泽东频繁地踏足银田寺,在此地逗留,对中国未来的命运进行着深入的知识与行动的思考。1927年,正当毛泽东着手撰写《湖南农民调查报告》之际,他离开了故乡韶山,完成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其一,他在长沙的橘子洲头挥笔写下了那著名词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沁园春·长沙》;其二,他创立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
1950年,毛岸英重返韶山,毛泽东特地叮嘱儿子:“务必记住,抵达湘潭后于银田寺下马,离家尚有三十里之遥,你必须步行回家。”他通过这种方式,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家乡父老的一份敬意。
二
自1927年告别韶山,毛泽东便踏上了漫漫的革命之路。南征北战,奔波劳碌,与故乡的距离渐行渐远,然而,那片山水、那些亲人以及乡里的父老,却始终是他心中最柔软、最深刻的牵绊。在漫长的离乡岁月里,乡愁如影随形,乡情难以消散。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故乡始终是他心灵的避风港。与常人无异,他时常涌起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家书,便成了他寄托思念、缓解乡愁的独特途径。
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至此,共产党在国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国民党当局对延安的封锁也随之解除,外界通信得以恢复。在延安的简朴窑洞中,毛泽东时常怀念着远隔千里的故乡亲人。在工作之余,他不时地向曾助他一臂之力的表兄文涧泉、文运昌、文南松等人写信,信中详尽地倾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蕴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
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致其表兄文运昌的亲笔信件(首页)。
11月初,心怀进步的青年莫立本抵达延安,代为转交了文运昌致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详细描绘了文运昌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不久后,文运昌再次致信毛泽东,恳求其伸出援手,给予必要的帮助。
毛泽东接到信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乡愁亦随之涌上心头。同年11月27日,他亲笔给文运昌回复了一封信:“八舅父不幸离世,我深感悲痛。幸喜各位表嫂均安好,此乃乐事。家境虽艰,然此非一家一人的遭遇,全国多数家庭亦然。唯有齐心协力,驱逐日本侵略者,方能找到出路。我为全社会出力,亦包括对敬爱的外婆家及家乡所有贫苦人民的关怀,我深切怀念外婆家的兄弟姐妹、子侄,以及所有贫苦的乡亲……”此信长达五页,是毛泽东与外婆家人中断联系十年之后的首封来信。
“请不要来此求职,因为这里没有薪水。”
正是对“外家诸兄弟子侄,以及所有贫苦同乡”的深切眷恋,毛泽东将家乡的亲情化作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厚情感,进而转化为引领他们争取翻身解放的强大动力。他甘愿舍弃个人利益,以拯救他人于困境,舍生忘死。这种乡愁与家国情怀的融合,构成了毛泽东独特的精神底色。
文运昌始终将这封信视为至宝。直至1950年盛夏,毛岸英受父亲之托返乡省亲,拜访了唐家圫的众位表亲与表妣,文运昌这才将这封珍藏的家书交付于他,托他转交给父亲。
三
1944年,党中央作出决策,派遣王震、王首道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挺进华南,旨在建立抗日根据地。消息传至延安,毛泽东的远房侄子毛远翥闻讯后,立即踊跃报名,加入了南征的行列。同年9月,南下支队的营级以上干部齐聚中央党校接受集训,毛远翥被分配至中央党校第五部。在集训的空档期间,他与兄长毛远耀等一同前往枣园,拜见了三叔毛泽东。毛泽东对他们叮嘱道:“你们抵达南方后,务必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无论是地主还是农民,只要他们愿意投身抗日,便是我们的朋友。”同时,他还特别对毛远翥说:“若你回到韶山,务必代我向乡亲们致以问候!”毛远翥庄重地点头,将三叔的教诲铭记于心。
1944年11月1日,毛泽东与朱德在王震的陪同之下,于延安机场隆重检阅了即将踏上南征征程的359旅南下支队。
1945年春季,毛远耀毅然加入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第二梯队,顺利获得了批准。在部队启程的六月,他特地前往杨家岭窑洞探望了三叔。毛泽东搁下手中的公文,亲切地与毛远耀交谈,关切地询问:“听说你要加入南下支队?”毛远耀挺起胸膛,语气坚定地回应:“是的,三叔,我渴望投身斗争的前线,锻炼自己。”毛泽东点头称赞:“好样的,年轻人应当具备这样的决心和胆识。你将随军南下至湖南,那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你将负责开辟新的根据地。”稍作停顿后,他又说道:“若你有机会回到韶山,见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请代我向他们致以问候。”毛远耀坚定地承诺:“我一定会做到!”
毛泽东语气坚定,对乡亲们说:“我要告诉大家,革命必定能够取得胜利,必然成功,大家必须坚定信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必胜无疑!”
听闻三叔的教诲,毛远耀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意,他挺身而起,向毛泽东深鞠一躬,庄重地回应道:“三叔,我定当铭记您的教诲。南下之后,我将勤奋工作,绝不会辜负您的厚望!”毛泽东微笑着回以军礼,目光柔和地注视着毛远耀,缓缓开口:“去吧,愿你一路顺风,期待你的佳音传来!”
四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四野的前锋部队挺进至湖南境内。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特地委派四野部队成员前往韶山,寻访亲友以及革命烈士的家属。当时,新中国的成立指日可待,毛泽东主席身兼党务、政务要职,日理万机,几乎无暇他顾。即便如此,他同普通人一样,也有家事与亲情在心,难以避免那一丝乡愁悄悄涌上心头。
无法重返故土之际,毛泽东巧妙地化解思乡之情。他特邀堂弟毛泽连与堂表弟李轲来京共聚。重逢已隔22年的毛泽连与李轲,毛泽东欣喜若狂,连声呼喊:“欢迎!欢迎你们!”三人的手紧紧相握,难舍难分。
1951年夏日,毛泽东特邀表兄文涧泉、文运昌赴京作客,田家英亦随同陪同,一同前往中南海怀仁堂会晤。文家兄弟甫下车,毛泽东与江青便热情相迎,与之热情握手。毛泽东携江青至身旁,感慨地说:“这位(即文运昌)正是昔日在东山学堂为我读书时提供担保的十六哥——文运昌,我对他的思念之情难以言表!”随即,他又对文涧泉进行了一番介绍。见到外婆家的亲人,毛泽东喜不自胜,顿时敞开心扉,仿佛又回到了儿时那充满欢乐的乐园——唐家圫。
左起:毛、文润泉、文运昌。
夜幕低垂,毛泽东盛情款待文家兄弟。通常不常饮酒的毛泽东,此次却破例一饮而尽,随后又为宾客的酒杯斟满了美酒。他们边饮边谈,直至深夜。他关切地询问唐家圫的变迁,以及后山上油茶林的成长状况,这无不流露出他对外婆家的深厚眷恋。
1951年晚秋九月,应毛泽东的盛邀,毛宇居等三位年迈长者一同赴京。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丰泽园热情地握住毛宇居的手,用浓厚的韶山乡音欢迎道:“欢迎啊,欢迎啊,快请进屋坐下!”随即便邀请他们到客厅畅谈旧事。他脸上洋溢着笑容,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旅途辛劳以及住宿条件。毛宇居逐一回应,并献上了携带的家乡美特产——精美的槟榔,请毛泽东品尝。在旁的医生见状,急忙提醒毛泽东不宜嚼食槟榔,以防损害牙齿。然而,毛泽东并未听从,反而拿起一块槟榔开始咀嚼,一边嚼一边轻松地说:“没关系,我嚼了这么多年,从没检查过(意即从未就医),不会有事的,没问题!”
夜幕降临,毛泽东亲自设宴款待毛宇居一行,以洗去他们长途跋涉的尘埃。宴席上,特意准备了几道地道的家乡菜肴。在毛宇居步入餐厅之际,毛泽东双手搀扶着他,歉意地表示:“宇居大哥,远道而来,未能备上丰盛佳肴,但我心中始终牢记着乡情。”毛宇居闻言,笑着回应:“心意相通,自然水到渠成!”
1951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毛宇居、文梅清、张有成三位同志,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主席台上扩音器中高呼着毛继生、邹祖培、庞柱中三人的名字,邀请他们在散会后稍作等候。随后,一位工作人员(后来得知是主席的秘书沈栋年,负责信访工作)走过来告诉他们:“主席要接见你们。”当天,沈秘书便引领三位同乡前往中南海的怀仁堂。
可是,毛泽东并不在中南海,而是去了北戴河开会。毛继生等人只好随同工作人员登上开往北戴河的列车去见主席。第二天早上8点,列车抵达北戴河,毛泽东神采奕奕地站在海滨寓所的门口,欢迎毛继生等人的到来。中午,毛泽东邀请三位客人共进午餐。餐桌上摆着颇具家乡风味的腊肉、火焙鱼、豆豉辣椒等,四菜一汤,毛继生一看全是他从家乡带去的食材;另有一盘鸡块,显然是主席为招待客人而特意加的,厨艺比较讲究。
“三十多年没吃过家乡菜了,今天和你们一起饱饱口福。”毛泽东边说边招呼毛继生等人吃菜。他夹起一片腊肉,堆在饭上,一筷子扒下一大口饭,津津有味地嚼着,连声说:“好吃,好吃!”接着又给大家敬酒。因为邹祖培爱喝酒,这次还破例上了白酒。席间,毛泽东谈到,快三十年前,他和邹祖培一起在韶山搞农民运动,与邹祖培一起喝过酒,知道邹有些酒量,因此今天特地让人买了白酒,并叫邹多喝一点。
“主席已有二十七年未曾返乡,如今家乡人民生活改善,无不思念您,热切期盼您随时回家探望!”毛泽东回应道:“我会的,必定会回乡看望乡亲们。请你们代我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在1956年的春末,4月20日这一天,毛泽东的胞兄毛纯珠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并由其弟毛泽全,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生产管理处处长,一同前往会见毛泽东。毛纯珠的母亲邹氏,居住在韶山冲东茅塘,是南岸私塾中毛泽东启蒙恩师邹春培的千金。1954年的深秋时节,邹氏已年届74岁,她曾来北京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会见。当询问邹氏的身体状况时,毛纯珠回应道:“母亲身体尚可,依旧饲养猪鸡,只是她不舍得独自享用所产鸡蛋,总是将它们出售换取生活所需。”听闻此言,毛泽东了解到乡下的生活艰难,不禁触动情怀:“就给你两百元,带给婶母买些食物,好好补补身体。”言罢,他随即示意秘书取钱。毛泽全见状,心中着急,连忙说道:“主席,无需如此!我们平时已有寄钱回家,无需您再操心。”毛泽东这才对着秘书轻轻挥手,表示:“那就作罢。”
毛泽东关切地询问毛泽全在总后勤部的工作和学习进展,问道:“你目前的工作负担重吗?”毛泽全回应:“目前我正参与总后勤部的干部哲学培训班学习。”毛泽东点头道:“很好,等你的学习告一段落,向单位请个假,去湖南走一趟,深入你熟悉的环境考察农业合作化的现状,回来后向我汇报你的所见所闻。”“好的!”毛泽全欣然应允。
“宇居兄:你的来信我均已收到,衷心感谢!借此机会,通过纯珠兄传达我的问候。愿兄安康吉祥!”
五
吟诗作赋,亦是毛泽东舒缓乡愁的惯用手法。
资水汇湘江,入洞庭,归大海。
心怀民众,志在救国。
这副春联紧扣时令、景致与情感,将自然风光与家国情怀巧妙交织,深刻地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内心深处的宏伟理想。资水、湘江、洞庭,这些流淌在家乡的水域,承载着毛泽东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而“心怀天下,常念国运,拯救中华”,更是彰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矢志不渝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壮志与豪情。
1929年秋季,汀江流域的福建地区战云密布。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英勇奋战,一举击败了当地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城。正值重阳佳节,欢庆的节日气氛与胜利的喜悦相互交织,激发起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他提笔赋诗,创作出了《采桑子·重阳》一词。
岁月匆匆,人生易逝,而天地之寿则更为悠久。年年重阳,今又重阳,战场上的黄花格外芬芳。
秋风劲吹,一年一度的景象,既不似春光的温柔,却又胜过春光的绚烂。辽阔的江天,万里霜色,更显其壮阔之美。
◆《采桑子·重阳》
在这篇词作中,读者得以深切体会词人对战地重阳的颂扬之情。那随风摇曳、香气四溢的菊花,宛如革命精神的象征,传递着坚韧与希望的火种。细品开篇“人生易老天难老”,亦能感受到词人对生命易逝、时光荏苒的深切感慨。投身革命事业,即是以天下为己任,亲人离散,相聚甚少,在重阳佳节,词人胸中激荡着胜利的喜悦,却也萦绕着淡淡的思乡之情。
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并未被乡愁所笼罩,反而转而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革命图景。秋风猛烈,宛如一股革命的力量,正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改变着旧有的世界。秋色之美,更胜春光,预示着革命根据地将会不断拓展,革命的火焰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在此,乡愁被革命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所超越,彰显了他作为伟人所拥有的宽广胸襟与远见卓识。
“佳节将至,倍加思亲”,王维此句诗在1947年的农历小年,深刻地映照了毛泽东当时的内心世界。彼时,他正带领党中央辗转陕北,战局紧迫,然而悠悠乡愁依旧萦绕心间,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喜闻捷报》:
秋风过河,旷野连天。
佳令随人,明月伴云。
故里音断,妻儿信绝。
满宇翘望,边城凯歌。
毛泽东转战陕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两首诗均诞生于战乱之中,都流淌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求,然而毛泽东的诗篇中,更添了一份对革命事业的担当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六
1927年1月,毛泽东重返韶山,对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告别韶山之际,他庄严地向乡亲们宣誓:“若三十年革命未能取得成功,毛润之我绝不再踏足故乡,与父老乡亲相见!”这不仅是他对家乡的庄严承诺,更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体现。彼时的乡愁,被他深藏心底,化作了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
岁月流转,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久别重逢的故乡韶山终于迎来了他的归来。这一天,他的心潮澎湃,乡愁如潮水般汹涌,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午后,车辆抵达韶山招待所前坪,他迫不及待地走出轿车,急切地与家乡的人们问好。他所至之处,无不弥漫着欢声笑语,那是亲情的欢笑,是敞开心扉的欢笑,更是游子归家的喜悦在胸中涌动。
踏入韶山招待所,毛泽东便向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吩咐:“请立刻将我的堂兄毛宇居找来。”在见到毛宇居时,他热情地紧握着对方的手,细心地询问起其生活与健康状况。翌日下午,他携手毛宇居漫步于韶山的田野之间,目睹乡亲们欢快地劳作,心中不禁洋溢着满足与喜悦。
◆1959年,毛泽东重返故里,湖南韶山,向双亲的陵墓敬献了深情的扫墓之礼。
6月26日的拂晓时分,毛泽东踏至楠竹圫,来到父母的陵墓之前。随行人员以松枝精心编制了一个朴素的花圈,他面容庄重,神情肃穆,郑重地将花圈置于坟茔之前,随后恭谨地鞠躬三次,低声吟诵:“前人辛勤耕耘,后人得以安康。”这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着他对父母的无限敬意与深切感恩。
下山归来,他踏入故居的上屋场,步入父母的卧房,凝望着母亲文素勤的遗照,好奇地询问:“这照片是从何方意外现身的?”他静静地站了很久,然后饱含深情地说:“母亲,您的儿子已经回到您的身边了!”这份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仿佛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令人感怀不已。
自1919年秋十月,毛泽东面对母亲的离世,急忙偕同幼弟毛泽覃归乡奔丧,泪洒纸墨,撰成两副挽联以抒发哀思。其一云:“南岸春风留照长,韶山秋雨泪满衫。”其二则言:“疾终犹唤儿,情深意重,遗恨万千待弥补;佛学新悟道,世缘难尽,慈颜一掬难寻觅。”挽联中细腻描绘了母亲病重之际呼唤儿子的情景,深情真挚,却因未能亲自陪伴母亲走完最后一程,心中留下无限遗憾。这两副挽联,既是他对母亲的深切缅怀,也蕴含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不论是非曲直,先行三个礼以示敬意。”言罢,他真的行了个三揖。随后,他面色凝重地说道:“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事实。菩萨虽属迷信,自当予以批判;而祖宗牌位则与之截然不同,它是用来缅怀先人的。”他对祖宗牌位的这份态度,既彰显了他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亦流露出对家族文化的敬重,以及对故乡传统的深切眷恋。
1959年6月,一代伟人毛泽东与毛宇居在韶山并肩漫步。
夜幕降临,毛泽东于韶山招待所设宴款待了来自家乡的老党员,以及昔日的贫协会员、自卫队员、烈士家属等。他与每一位宾客亲切握手,致以诚挚的问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将堂兄毛宇居和塾师安排在了主宾席上。待众人落座,毛泽东端起一杯满溢的酒,首先走到毛宇居身边,举杯敬酒。毛宇居起身热情相迎,激动地回应道:“主席敬酒,怎敢当之!”毛泽东谦逊地回应:“敬老尊贤,理应如此!”这番敬酒与回应,不仅彰显了毛泽东谦逊有礼的品格,也表达了他对兄长的深厚敬意,令在场的乡亲们深切感受到了他那份浓厚的乡情。
夜深人静,毛泽东于室内徘徊,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诗情涌动,难以入眠,终成佳作《七律·到韶山》。
梦逝川,故园三十二。
红旗卷农奴戟,黑手悬霸鞭。
有牺牲壮志,敢换新天。
稻浪英雄,夕烟漫溢。
此诗汇聚了毛泽东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亦是对革命岁月的深情追忆。首联“别梦依稀”四字,深刻勾勒出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而“咒”字不仅是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更蕴含着对旧中国黑暗统治的深切憎恶。颔联生动地展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革命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之间的激烈冲突,这是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颈联对无数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进行了崇高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的高度凝练。尾联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故乡的丰收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画面,与开篇的“咒”字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他对革命胜利的欣慰以及对故乡新貌的喜悦之情。
此次返乡,毛泽东倾注了大量时光与民众亲密互动,与乡邻们促膝长谈。他接待了超过3000位乡亲,握手次数亦达3000余次。他品尝着农家风味,吸着普通香烟,用大家熟悉的韶山话交流,仿佛与大家融为了一体。毛泽东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他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更是心怀故乡的游子。
1961年,毛泽东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名为《七律·答友人》的诗歌。
九嶷山白云飞,帝子乘风。
斑竹泪千滴,红霞衣百重。
洞庭波连雪,长岛歌动诗。
梦寥廓,芙蓉国朝晖。
◆《七律·答友人》
在这首诗篇里,九嶷山之巍峨、湘妃竹之清幽、洞庭湖之浩瀚、芙蓉国之绚烂,无不巧妙地映射出他心中那片熟悉的湖南故土。诗中巧妙地借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之句,既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亦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长岛之歌,声震天地,如诗如画”,赞颂了家乡广袤土地上人民群众激昂的革命热情,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伟力量,与“英雄遍野,夕阳西下”意境相映成趣。“我愿借此梦寻无垠”,借鉴庄子“梦蝶”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愿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无垠的梦境,象征着辽阔的天地与无尽的机遇。“芙蓉之国,尽沐朝晖”,芙蓉国指的是湖南,朝晖寓意着光明与希望,预示着祖国在革命胜利之后将迎来繁荣昌盛的辉煌前景。
真正的乡愁,是对一方水土的眷恋,最终化为保卫万里河山的壮志;最为深沉的爱国之情,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并为之不懈奋斗。
毛泽东的乡愁,蕴含着深沉而伟大的情感力量。它凝聚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对革命事业的坚定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责任。这种乡愁,超越了时空的隔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乡愁,不仅是毛泽东对韶山故土的深情,更是一种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于他的文字中,散发出独特而感人的光辉。今日,我们回溯毛泽东的传奇人生,不仅能体会到他的乡愁,更能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这激励着我们激情满怀,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拼搏。
2025年8月24—25日
9月7日、9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