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这全运会主题曲怎么听着有点别扭呢,是不是我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了。手机都快给我刷冒烟了,就琢磨着,这歌是真选对了人吗,还是又是一次“流量至上”的献祭。
我寻思着,就这大歌的气场,怎么着也得是孙楠那种级别的嗓子才能hold住吧,或者韩磊也行啊,那英也不是不行。结果呢,就这么摆上来了,听着总觉得差了点意思,劲儿没使到位。
你说现在这圈子,唱歌演戏,哪还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考量。粉丝多就是硬道理,流量高就是通行证。我记得宁静好几年前就吐槽过,说现在演艺圈里都是些门外汉,根本不懂什么叫拍戏,什么叫剧本,更别说好好演戏了。当时听着觉得这话有点狠,现在看,她还真是没说错,一语成谶了。
唱歌这事儿不也是一样嘛。你看那些热榜上的歌,有多少是真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抄袭的、雷同的,一大堆。真正有实力的歌手,可能就因为没流量,没人推,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被那些所谓“流量明星”抢走。人家演员都能跨界来唱歌,不管五音全不全,反正有粉丝买单,资源哗哗地来。
就拿这全运会主题曲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流行歌,这是国家级的场合,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势。按理说,应该找最能诠释这种精神和气势的歌手来演绎。可现在选人的标准,说白了,就是看谁能制造更多话题,谁能带来更多关注度。
我不是说流量不好,谁不想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呢?但如果为了流量,连最基本的专业和匹配度都不要了,那还叫艺术吗?还叫专业吗?这不就是本末倒置吗?
我有时候就想,现在是不是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种“流量漩涡”?什么都要看点击率,看热搜。一个好好的东西,只要流量跟不上,就可能被无情地淘汰掉。这让那些真正埋头苦干、踏实做事的专业人士情何以堪?他们付出的努力,抵不过一句“你没有流量”。
我不是针对谁,就是单纯地觉得,有些东西,真的不能只看表面热闹。就像这次全运会主题曲,孙楠的声音力量感那么足,穿透力那么强,高音上去根本不费劲。他唱这种大歌,那是驾轻就熟,从《你快回来》到《拯救》,再到北京奥运主题曲,哪一首不是经典?他的歌声里自带一种庄重和燃点。
再比如韩磊,他那种浑厚的声音,唱《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时候,那气场简直能把屏幕都震碎。他来唱,绝对也能唱出那种史诗感和荣誉感。这些都是经过了无数舞台和观众检验的实力派啊。可为什么到了这种关键时刻,他们好像就自动靠边站了呢?
我不是怀旧,也不是非要“老一套”,我只是觉得,有些东西,就是有它自己合适的打开方式。你不能因为现在流行什么,就非得把什么都往那个模子里套。那样套出来的,可能看着是挺新潮的,但总归少了那么点味道,少了那么点真诚。
现在每次刷到这种新闻,我总会想,这到底是谁的损失呢?是那些没机会出头的实力派,还是我们这些被迫接受不那么“合适”的作品的观众?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