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聊个奇迹。
不是啥火星上种土豆,也不是人工智能写情书,这事儿就发生在咱脚底下,在陕西延安的宝塔区。
一个现代工程学的“奇迹”——一条崭新的市政道路,风风光光剪了彩,结果半年不到,自己先“退休”了,烂得比失恋后第二天早上的心情还糟。
你没听错,半年。
这速度,比我追个剧都快。
这路就躺在南市街道的市场沟,本来是“山体沟道综合治理项目”里一个挺长脸的工程。
现在脸没了,只剩下坑。
我第一次看到那路的照片时,还以为是哪个战地记者拍的。
路面像是被巨兽啃过,东一块西一块,坑坑洼洼,水泥块翘着倔强的边角,仿佛在无声地呐喊:“我不想活了!”
楼梯的台阶也崩了口子,像掉了牙的老大爷,走一步都得寻思一下人生。
周围的老乡们都快愁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哪是便民路,这简直是给生活设置的“困难”模式关卡。
这事儿最骚的地方在哪?
在于它当初是通过了验收,盖了“合格”大红戳的。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据说是米其林三星大厨做的蛋糕,打开一看,里面是块板砖,上面还用奶油歪歪扭扭写着“好吃”。
你什么感觉?
你是不是也想问问,这厨子是把脑子落在厨房了,还是把良心当小费给了?
咱们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可不是摆设,白纸黑字写着呢,基础设施工程的保修期,最低也得是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
半年就烂成这样,别说合理使用年限了,连个蜜月期都没过完。
这已经不是质量问题了,这是对“质量”这两个字的公开羞辱。
所以,问题来了。
一块豆腐,你想让它有肉的口感,那是不可能的。
一条路,你想让它半年就烂,那得下多少“功夫”?
是水泥里掺了太多梦想,还是钢筋里塞满了空气?
施工方在泥潭里摸爬滚打的时候,是不是顺便把责任心也一起和泥了?
更关键的是,那个负责监督的“裁判”去哪了?
工程从招标、施工到验收,像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
现在最后一棒的选手直接摔了个狗吃屎,你总不能告诉我,前面递棒子的人都睡着了吧?
宝塔区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你们的眼睛是用来发现美的,还是用来发现问题的?
公共财政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那是老百姓一分一厘的血汗。
现在这钱就这么“哗啦”一下,变成了脚下一堆碎石,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这事儿背后,总让人忍不住往深了想。
合格的章是怎么盖下去的?
验收报告是怎么写出来的?
这里面有没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和稀泥,在搞利益输送?
是不是有人觉得,路修在山沟里,天高皇帝远,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他们低估了群众的眼睛,也低估了现在这网络传播的速度。
你今天敢铺“豆腐渣”,明天全网就敢给你办“豆腐节”。
咱们老百姓的要求其实特简单,不求你修个千年不坏的罗马大道,就求你修条结结实实,能让老人孩子安安稳稳走过去的路。
这路不光是连接两头的物理通道,它连接的,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
路烂了,可以修;人心要是散了,那队伍可就真不好带了。
所以,我在这儿也想喊个话,替市场沟的居民们问一句:宝塔区的住建、交通部门,这事儿你们打算怎么收场?
是准备派人去拿胶水粘一粘,还是打算彻查到底,把藏在水泥块下面的蛀虫一个个都揪出来晒晒太阳?
别再搞那些“高度重视、立即整改”的官样文章了,大家想看的是行动,是结果,是责任人被追究的通告。
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答复,这话听着容易,做起来难。
但再难也得做,因为这关乎一个地方的脸面,更关乎每一个纳税人的尊严。
咱们就搬个小板凳,等着看后续。
希望下一次咱们再聊起延安宝塔区,聊的是红色圣地的光辉,而不是这“半岁夭折”的倒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