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所有人盯着科技股狂欢时,一个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却悄悄走出了月线四连阳、房地产板块。 这个在大多数人认知里已经“躺平”的领域,近期走势稳健得让人意外。 更反常识的是,当前A股三大指数表现平淡,成交量还大幅萎缩了。 按照传统逻辑,量能萎缩意味着上涨动力不足,但市场偏偏在缩量中稳步向上。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正上演着一场静悄悄的大资金调仓。 高位科技股出现放量滞涨,大量资金从中撤离,同时又有资金在接盘,导致板块横盘。 而从科技股获利了结的资金,正悄然流向像房地产这类低估值区域。
成交量萎缩,通常会被视为市场活跃度下降的信号。 但深入分析发现,这次缩量并非因为资金离场后没有回流,更像是前期进场的大资金选择“按兵不动”。
回顾七八月的行情,A股成交额一度飙升至3.2万亿的天量。 如果这些巨量资金是主力在出货,市场理应出现恐慌性暴跌,但指数却在相对平稳的区间内横盘震荡。 这传递出一个关键信号:前期大规模进场的机构资本并没有离开,他们选择了锁仓待涨。
这种锁仓行为,使得大量筹码被“锁定”,市场浮筹减少。 反映在盘面上,就是不需要很大的成交量,就能推动股价上涨。 这类似于顺控发展曾出现连续7天缩量涨停,换手率低于0.5%的情况,表明市场抛压已经枯竭。
大资金的调仓痕迹在盘面上清晰可见。 9月份以来,高位科技股呈现出明显的放量滞涨特征。 有大量的资金在离场,同时也有大量的资金在进场,多空双方激烈博弈导致板块横盘。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科创50指数的成分股调整。 由于寒武纪股价在三季度最高涨幅接近两倍,其在指数中的权重飙升至15.42%,超过了10%的硬性上限。 跟踪科创50指数的近1900亿元ETF基金,需要被动卖出约100亿元的寒武纪股票来完成调仓。
这种被动调仓背后,反映的是主动资金对估值的担忧。 按上半年利润计算,寒武纪的动态市盈率高达300倍,滚动市盈率更是超过5100倍。 产业资本上半年几乎清仓式减持寒武纪,套现超过41亿元。
从科技股流出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价值洼地。 房地产板块的月线四连阳,以及红利资产、核心资产等低估值品种的稳健走势,都显示资金正在向低位板块迁移。 富时中国A50指数新纳入百济神州、新易盛、药明康德和中际旭创等公司,也表明资金在科技成长板块内部,对估值和业绩匹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尽管成交量萎缩,但市场却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这背后有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撑。 机构资金持续通过宽基ETF(如沪深300)护盘,限制机构净卖出等政策也在稳定市场信心。
当前市场处于半年报利好兑现后、三季报尚未到来的业绩“空窗期”。 在缺乏新业绩催化剂的情况下,增量资金入场意愿不强,市场需要喘息和巩固。
从技术面看,均线系统呈现多头排列格局。 5日线已上穿20日、60日线形成黄金交叉,且三条均线向上发散,这种技术结构在上升行情中通常具有较强延续性。
沪指今年已是第四次试探3417点前高压力位。 历史规律显示,同一压力位被多次测试后,突破概率会指数级增长。 例如2023年创业板2000点关口,第三次试探时突破成功率仅40%,第四次则飙升至75%。
当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虽然指数上涨,但板块轮动加速,赚钱效应并不均匀。 指数上涨主要由权重股主导,但超半数个股并未收复前期跌幅,热点轮动快速。
这种环境下,普通投资者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困境。 有私募基金经理指出,股价短期看资金,长期看价值。 短期大量资金撤出肯定有冲击,但最终还要看公司本身值不值这个价。
对于高估值且面临指数调仓的股票,短期需要保持谨慎,避免盲目抄底。 资金从超标股出来后,可能会流向其他方向。 百亿级私募二季度的调仓动向显示,他们增加了电子、医药生物的配置,专业投资者更看重业绩确定性和估值安全性。
在流动性驱动市场后,基本面驱动因素有望接棒。 从大方向看,AI算力、国产替代、创新药等长期成长赛道依然被看好,但需要精选标的,避开纯概念炒作。
盘中的一些特殊信号,往往能揭示资金的真实意图。 尾盘30分钟突然放量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如果放量伴随股价快速拉升,往往预示主力在收集筹码,次日存在惯性上冲可能;若放量却滞涨,则需警惕主力对倒出货风险。
盘后固定价格交易出现大量买入,通常意味着机构资金在行动。 这可能是机构在根据投资策略进行资产配置调整,也可能是重要股东之间的股份转让。 这种交易对盘中价格冲击小,但往往表明有大资金看好股票后市表现。
市场在关键压力位前的表现也值得玩味。 当指数运行到前高附近时,缩量整理反而可能是主力蓄势待发的信号。 就像推土机碾压路障,前几次测试可能只是松动了地基,第四次则可能直接推平。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