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九分钟的央视报道,看得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你说,一个运动员,尤其是朱婷这样的,她的价值到底怎么算?央视花了这么长时间,专门讲她和河南女排,还采访了排球记者杨岭,这阵势,明摆着是想强调她这个“核心”有多重要吧。可听着朱婷自己提到年龄,我突然就反应过来了,她都快三十一了。三十一岁,在很多项目上可能都算老将了,但在排球,尤其是在顶尖行列,这个年纪,还能保持多少战斗力,这是个大大的问号。
我之前刷到一个韩国女排的集锦,金软景,也是高龄,但奥运会上照样能扛着队伍往前冲,进了四强,那气势,真不是盖的。还有美国队的拉尔森,东京奥运会的时候都三十四了,最后还带着队伍拿了金牌。你看人家,虽然年纪不小,但人家在队伍里的作用,是那种能决定比赛走向的。所以,想到洛杉矶奥运会,朱婷那时候刚好是“当打之年”,这词儿听着就有点微妙,对吧?
我记得前几年,大家对朱婷的期待有多高,她也确实没辜负过,伤病之前,那简直就是女排的定海神针。身体状况肯定是有影响的,这一点谁也否认不了。但关键在于,一个像朱婷这样的队员,她的经验、她的技术、她的那种大赛气质,对一个年轻的队伍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你不能光看她场上的得分,更要看她怎么带动队友,怎么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
有些人可能会说,都这个年纪了,该给新人机会了。这话听着好像也对,毕竟体育竞技就是这么残酷,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不仅仅是体能数据,更是精神层面的引领。赖亚文指导之前也说过,朱婷老了,该用新人了。这话当然有道理,但用新人,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用,这其中的分寸,才是最考验教练组的。
你看那些例子,金软景、拉尔森,她们在各自队伍里,肯定也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年轻队员的一种激励和保障。有了她们在,年轻队员敢不敢去拼,敢不敢去冒险,心里是不是有个底,这差别太大了。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年轻化”,把所有有经验的老队员都撤下去,那球队的稳定性,大赛的抗压能力,会不会反而被削弱?
我感觉央视这报道,就是在提醒大家,别光看朱婷现在的身体状况,更要看到她这个“老将”的价值。一个三十一岁的朱婷,可能不如巅峰时期那么能跳,那么能扣,但她用脑子打球,用经验指挥,用气势镇场,这同样是宝贵的。河南女排现在的情况,如果能把朱婷的经验好好利用起来,带动一批年轻队员成长,这不比单纯追求一两个年轻的“希望之星”更靠谱吗?
我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朱婷踏实、低调、谦逊、接地气,这是球迷对她的喜爱。这话没错,她身上确实有这些闪光点。但有时候,球迷的喜爱和队伍的战略规划,是两码事。我就是怕,因为一些“该用新人”的声音,或者一些短期看不到成绩的焦虑,就把朱婷这样的“定海神针”给过早地边缘化了,那样的话,我们对洛杉矶奥运会的期待,会不会就真的变成“妄想”了?
我不是说要一直让老队员打主力,也不是说新人就没有机会。我只是觉得,对于朱婷这样的球员,她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用“年龄”来简单衡量。她的经验、她的心理素质、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是数据无法完全体现的。当一个队伍真正需要“核心”的时候,它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得分手,更是一个能把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的“灵魂人物”。
国家队层面,对核心的定义,是不是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重视像朱婷这样的球员,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的“稳定器”和“指南针”作用?尤其是对于河南女排这样的队伍,在人才培养上,如何科学地结合老将的经验和新人的冲劲,这中间的平衡,确实需要好好琢磨。
我一直在想,如果洛杉矶奥运会,朱婷还在队伍里,哪怕不是主力,仅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大哥”或者“大姐姐”在场下指导,在场上关键时刻能短暂顶上,这会给队伍带来多大的不同?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因为一时的表现,就否定一个球员长久积累下来的价值了?
所以,你说,对于洛杉矶奥运会,你到底有什么期待?是看到一群平均年龄二十出头的生力军横扫一切,还是希望看到一支既有冲劲又有经验,能够在大赛压力下不掉链子的队伍?这个问题,我觉得,比单纯的谁该上场,谁该下场,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