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手机快刷烂了,总看到那个什么“阿里乔外国粉丝”的言论,说什么人间美味、真挚情感,夸我们豪爽。我一开始还愣了一下,想这是哪个大V又整活了,怎么就突然“超级棒”了?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有人把一些外国网友的溢美之词拿出来,当宝贝一样反复咀嚼。
说实话,每次这种“洋大人”夸一句中国好,哪怕是句“好吃”或者“你们人真热情”这种稀松平常的话,都能被某些人捧上天,搞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这事儿我真是有点想不通,咱们自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子过得好不好,心里难道没点数吗?非得靠几句外来的赞美才能找着存在感?
这不,翻到那个“阿里乔”的视频,底下评论区果然又是一片“好评如潮”,各种“谢谢认可”“欢迎常来”刷屏,看得我头有点胀。我寻思着,咱们是不是把“被认可”这事儿看得太重了?重到有时候都忘了,我们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自己的感受和判断,难道不比一个远道而来的赞美更真实、更重要?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告,是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搞的全球态度调查,里面提到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其实是下降的。咱们也不必太在意那些所谓的“好感度”,毕竟国情不同,理解有偏差也正常。但是,一味地去放大那些赞美,是不是有点刻意回避了一些现实问题?
咱们自家院子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难道就因为有个老外夸了两句饭好吃,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这就像是你家里冰箱坏了,屋顶漏水,结果邻居路过夸你家门口的花开得真漂亮,你就觉得一切都完美了,这逻辑是不是有点拧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赞美,也不是说不能欢迎朋友。但这种过度解读和放大,把个别的赞美当作普遍的认可,甚至上升到“人间美味”和“真挚情感”的高度,就显得有点滑稽了。仿佛在说,看吧,我们终于被看到了,终于被肯定了,这种心态,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有时候我都想问问这些热衷于转发“阿里乔”们言论的人,你们到底想证明什么?证明我们足够好了?还是证明我们被世界接受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种自信是不是有点脆弱,需要外来的力量不断去填充?
我倒觉得,咱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自身优势的深刻认知上,建立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靠别人几句客套话就能支撑起来的。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5.2%,这份实打实的成绩,才更能说明问题。
说实话,看到这些热搜,我心里就像揣着一块石头,又堵又闷。也不是说就非得“一骂到底”,只是觉得,咱们该正视自己,也该正视别人。别人的赞美,听听就好,不必太当回事。别人的批评,如果中肯,也可以听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现在这种,把别人的赞美当成救命稻草,生怕不够多不够响,这种急切劲儿,反倒让人觉得,我们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强大,不够从容?这种“阿里乔”现象,到底反映了我们的自信,还是某种不自觉的焦虑?你说呢?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