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出场,自带八倍镜和消音器,悄无声息,却能一击致命。
1925年那个阴雨连绵的夜里,陈赓,大概就是这种顶级配置的玩家。
当那句“站住!”
跟平地炸雷似的在莲花山谷里滚了好几圈时,搁一般人,腿肚子估计已经开始不受控制地跳迪斯科了。
可这位黄埔一期的高材生,东征军里的“急行军”代言人,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摸枪,而是慢悠悠地把手揣进兜里,稳稳握住了一把……匕首。
瞧见没,高端玩家的脑回路,就是这么不走寻常路。
咱们得先把时间往回倒腾一下。
那时候的广东,简直就是一锅煮开了的八宝粥,各路军阀就是里头那几颗乱滚的红枣和桂圆,搅得大家都没法好好喝汤。
蒋介石的东征军在惠州,结结实实地被陈炯明的残部来了个“反向绕后”,打得那叫一个狼狈。
前线火烧屁股,老蒋在指挥部里急得直薅头发,一拍大腿,想起了陈赓这个“夜猫子”。
这哥们儿不仅两条腿跑得比马快,脑子转得更是赛过CPU,尤其擅长夜间渗透、敌后摸鱼,简直是为这种“十万火急、人命关天”的超级快递单量身定制的。
任务说白了,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一个人,穿过土匪窝莲花山,去海丰喊人。
这活儿,赌的不是运气,是命硬。
莲花山那地方,白天瞅着还挺山清水秀,一到晚上,就变成了能吞人的黑窟窿。
山里盘着一伙人称“乌号队”的土匪,说白了,就是一帮活不下去的散兵游勇和穷哈哈的农民,被逼无奈凑在一起,干起了拦路抢劫这门没本钱的生意。
陈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但他当时脑子里装的,是前线几千号兄弟的命,自己的小命值几个钱?
早就不在计算范围之内了。
对他来说,唯一的奢侈品就是时间。
所以,当他正跟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玩着“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时,那声暴喝,精准地找到了他。
一个一米九往上的彪形大汉,络腮胡上还滴着水珠子,跟座铁塔似的杵在路中间,身后还跟着五六个拿着土枪、木棍的“气氛组”成员。
空气瞬间凝固,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破财消灾,不然后果自负”的味道。
“荒年没饭吃,拿点买路钱出来花花。”
带头大哥的声音,粗得像是拿砂纸在石头上摩擦。
换做别人,估计这会儿已经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把私房钱交出去还能留点回家的路费了。
可陈-顶级玩家-赓的脑回路,它会拐弯。
他心里甚至冒出个念头:嘿,还真让咱给碰上了。
他也没废话,直接两手一摊,一副“你随便搜,搜出半个子儿算我输”的光棍架势。
结果就很喜感了,那几个小弟把他从头摸到脚,除了半块硬邦邦的干粮和一张被雨水浸得皱巴巴的军令,别说铜板,连个铜锈都没摸着。
这下轮到劫匪们傻眼了,剧本不对啊!
说好的送财童子呢?
怎么来了个比咱还穷的“丐帮长老”?
都说陈赓是天生的胆大包天,其实哪有那么多天生,那是一种在瞬间完成局势分析后,胸有成竹的从容。
就这么一搭眼的功夫,他已经把这伙人的底细给扒了个干净:虽然一个个装得比钟馗还凶,但眼神飘忽不定,手里的土枪连保险都没开,显然是一群业务能力不咋地,只想混口饭吃的业余绑匪。
要说杀气,那是一点儿也感觉不到。
于是,他直接来了个反客为主,慢悠悠地开了口:“这位大哥,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守着这么个山头,恐怕也吃不上几顿饱饭吧?”
这一句话,直接戳到了对方的痛处。
带头大哥愣是半天没接上话。
可不是嘛,这年头生意是越来越难做,山下的老百姓都快揭不开锅了,哪还有什么油水可捞。
但当老大的,面子不能丢啊,他把手里的棍子往前一杵,强撑着场面喝道:“少啰嗦!你到底是什么人?”
陈赓知道,再聊下去就成“乡村爱情故事”了,得赶紧上点干货。
他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跟小锤子似的,一下下敲在对方的心坎上:“广州革命政府东征军,借个道儿。”
“东征军”这三个字一出来,效果比什么黑话都管用。
对面那伙人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哗啦”一下全围了上来,刀枪棍棒都快戳到陈赓脸上了。
气氛瞬间从“求财”升级为“拼命”,紧张得能当场拧出二斤水。
陈-CPU-赓心里飞速计算,真动起手,干倒三个没问题,但剩下的足够把自己包了饺子。
看来,硬拼是下下策,还是得“攻心为上”。
他没扯着嗓子喊,反而用一种拉家常的语气,继续他的“招安”大计:“东征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到哪儿都是公平买卖。我看各位兄弟也是被生活逼得没法子,与其在这山里提心吊胆,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如跟我走,参军领一份安稳的军饷,怎么样?”
这番话,简直就是往一锅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
那个自称谢猛的带头大哥,眯着眼珠子把陈赓从头到脚又扫描了一遍,突然毫无征兆地哈哈大笑起来,一挥手,让手下们都把家伙事儿收了。
原来他刚刚那一下,纯属是在搞“压力测试”,想看看眼前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家伙,到底有几分胆色。
没想到,人家不仅没尿裤子,还反手给他画了张这么大的饼,这份气度,这份胆识,让谢猛是打心底里服气。
更有趣的是,谢猛接下来的操作,直接让剧情拐了个大弯。
他居然不想“入股革命”,而是想直接“收购”陈赓这个潜力股,他邀请陈赓留下来,当他们的山大王:“兄弟,我看你是个干大事的料,别走了,留下来,带着我们弟兄们干,这莲花山头领的位子,就是你的了!”
这脑回路,不得不说,也是相当清奇了。
陈赓笑了,拍了拍大氅上的雨滴,语气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我的志向是让天底下所有穷人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怎么能只顾着一个山头的安乐?”
这话里没有半句空话,全是他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信念。
谢猛沉默了,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里的光,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也无法理解的东西。
最终,他苦笑着摆了摆手:“我们这帮人拖家带口,走不动了。这路,你走吧。”
这个决定,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怜悯,更像是一种被理想主义者瞬间点燃后,对未来产生的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向往。
有了“地头蛇”的亲自带队,陈赓接下来的路途简直是开了挂。
莲花山里那些能把人坑死的岔路和陷阱,在谢猛他们眼里就跟自家后院一样熟悉。
天亮时分,陈赓毫发无损地站在了山脚下。
他抱拳道谢,谢猛这个粗人也学着抱了抱拳,咧嘴笑道:“客气个啥。以后真有那么一天了,别忘了莲花山上还有我们这帮穷哥们儿。”
陈赓没多说,只是掏出那张皱巴巴的军令,递了过去:“这是个凭证,以后再碰到东征军,拿出来,能管顿饱饭。”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靠着这“借”来的宝贵时间,陈赓只用了十八个小时就带回了救兵,在惠州城下硬生生砸开了一道缺口,救出了五百多名伤员。
莲花山这惊心动魄的一夜,最终化为了史书上一段轻描淡写的传奇。
许多年后,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总会提起一句话:“穷人不该拿枪对着穷人。”
你看,有时候,能让刀枪落地的,不一定是更厉害的武器,也可能只是一句说到人心坎里去的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