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彤夺冠哭了,王思雨拿季军也哭了!女篮集体落泪说明什么?
女篮两行泪:一个逆袭封神,一个梦碎领奖台,主帅呢?还在自我打分
别急着感动,先看看这两场眼泪掉得有多不一样。
一边是刘禹彤——刚打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篮决赛,夺冠那一刻她哭了。那是喜极而泣,是14天临时组建、三场逆转之后的硬刚结局。另一边是王思雨——女篮亚洲杯,领奖台上没笑,只有眼泪。说白了,那不是高兴,是遗憾、是不甘,可能还有点委屈。
两个人都哭了。可一个在冠军的光下挺胸落泪,一个在失败的阴影中低头沉默。
**
刘禹彤的眼泪,值。
她不是那种“靠资历”混进首发的老队员,她是这支临时拼凑的女篮队里最稳的得分点之一。14天建队、三场逆风翻盘、最后一场决赛还带着脚伤上阵。她哭那一下,真让人破防。不是因为她哭得多惨,是因为她赢得太硬。
而且说一句实话,这支女篮大学生队,教练组是真有点东西。三场硬仗都能调回来,现场应变也好,战术执行也好,能从头到尾压着打的队伍不多见。刘禹彤的高光表现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支撑。这种哭,是值得的。
**
反观王思雨,她的眼泪,压得人喘不过气。
29岁,女篮国家队核心后卫,亚洲杯没能卫冕。她知道下一届亚洲杯自己还在不在场上,没人敢保证。她更清楚,这次机会,可能是她最后一次争夺亚洲冠军。
但问题来咯——她哭,是因为输球,还是因为被“弃用”?
宫鲁鸣的排兵布阵,说实话,到现在也没几个人看得明白。王思雨没被重用,刘禹彤连名单都没进,首发却是李缘——结果5场比赛,有3场挂零分。这样的用人,怎么解释?
你说是战术安排?那战术呢?季军就这么及格了?宫鲁鸣赛后一句“季军已经完成任务”,直接把锅盖住了。
**
别绕了,问题不止在一场比赛上。
从一开始,宫鲁鸣的选人就让人看不懂。李梦、刘禹彤、张敬全部淘汰出局,结果亚洲杯打到最后,才发现这三个人的缺席让整支队伍都变得“中不溜”。打日本、打澳大利亚,硬度不够、经验不足,关键时刻没人能挺身而出。
你说年轻化?可以。但年轻不是理由,盲目选人就是问题。谁都不是神,但你不能一边说要夺冠,一边自己拆掉半边天。
**
王思雨的落泪,像是一个职业生涯的警钟。
她不是状态不行,也不是经验不够。她的问题是:她被选择性忽视了。不是输不起,是输得没说法。一个打了这么多年国家队的后卫,被按在替补席上看着比赛溃败,最后只能在领奖台上默默掉泪——这不叫接受,这叫无奈。
**
更讽刺的是,刘禹彤这边还在赢球、在成长,宫鲁鸣却根本没给她机会。
你说她没经验?她刚带队打完世界大学生赛事,逆转三场,场场硬仗。你说她不适合国家队?那你倒是说说,李缘适合哪支队?扛着“扛旗人”的头衔,三场挂蛋,这谁看了不皱眉?
**
所以问题来了:
这不是一场输球那么简单,这是一次系统性判断失误。一个教练放弃了最稳的经验卡,转而全押年轻化,却没给年轻人配够成长的土壤。结果也很清楚——没赢,还失了人心。
你说王思雨哭得让人心疼,那她到底哭给谁看?宫鲁鸣能看见吗?
刘禹彤哭,是因为她拼到了最后,赢了;王思雨哭,是因为她连拼的机会都没拿到。
**
没错,女篮不是男篮,巅峰期短,容错率低。一个决策失误,就能断送一整个周期的可能性。
亚洲杯丢冠这件事,现在已经过去,但这口气,很多人还咽不下去。不是因为输了,而是因为输得不明不白。你说是战术选择,那战术在哪?你说是年轻化,那年轻人带出了什么?你说季军是及格,那当初的“夺冠目标”算什么?
**
刘禹彤已经用行动封神,王思雨用落泪写下了职业生涯的无声注脚。现在,就剩一个问题——宫鲁鸣,你能不能出来解释一下?这套打法、这套人选、这场失败,你到底怎么看?
留言区开着,你来说说——你觉得王思雨这场泪,是为自己,还是替整支队伍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