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我们真的来了! 2025年夏天短短两个月内,中国人的登月计划接连爆出大动作:6月,新一代飞船“梦舟”上演惊险一幕——稳稳坐在发射台上的火箭突然“发难”,顶部模拟爆炸起火! 只见“梦舟”反应神速,瞬间点火,带着返回舱嗖的一声垂直弹射到半空,抛出降落伞稳稳落地。 这场“火箭逃命演习”叫零高度逃逸试验,堪称航天员的保命绝招。
才过两个月,8月初在河北怀来,又一场关键试验震动全球。 巨大的“揽月”着陆器被十几根粗壮的钢缆吊在半空,在几十米高的特殊塔架上开始它的“月面蹦极”。 这可不是游戏,钢缆的拉力精确模拟月球上轻飘飘的重力效果(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只见“揽月”启动下降引擎,晃晃悠悠地避开地面人工设置的坑坑洼洼(模拟月面陨石坑),最终稳稳触“月”,接着又轰然起飞! 着陆起飞一次搞定,登月最难的“一下一上”动作成功验证。
为什么这么拼? 目标明确:2030年前,中国人必须踏上月球! 38万公里的遥远路途,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 中国航天人,究竟要闯过哪几道生死关?
第一关:飞向月球的“天梯”,必须够硬! 现在最厉害的中国火箭,往月球送东西的极限是8吨。 但登月需要的大块头装备,动辄二三十吨。 8吨顶个啥用? 必须造更大更猛的火箭——长征十号(简称“长十”)。 它的目标是单挑27吨的地月运载能力,一口气把登月舱或者载人飞船扔到奔月轨道上。
“长十”不光力气大,更要安全可靠。 登月任务环环相扣,点火之后可就停不下来了,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致命。 它对可靠性的要求,远超普通发射。 还要确保两枚“长十”能像精密钟表一样,先后发射,把各自运载的飞船和着陆器,精准送到月球轨道同一个点附近,时间、位置差一点,后面的对接就泡汤了。
火箭家族还有一个小弟——“长十”的近地型。 它不是专门奔月的,力气略小,但任务更日常:往中国空间站送货送人,一次最多能塞进7名航天员。
火箭造好了,上面拉谁? 就是刚秀完逃生绝技的“梦舟”飞船。 这家伙跟以前的神舟兄弟可大不一样了。 神舟飞船逃命主要靠火箭顶上的逃逸塔拽着跑,“梦舟”却把自己的发动机直接变成了“逃命引擎”。 一旦警报拉响,它不靠别人,自己点火就能带着返回舱瞬间弹离险境,独立完成逃逸和最终落地的全过程。 刚刚6月份那场震撼的“火箭脚下大逃离”,就是“梦舟”自己当总指挥完成的自救演练。
第二关:登陆月球,步步惊心! 当“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在月球轨道成功牵手后,两位担当登月先锋的航天员钻进“揽月”,准备奔向月面。 另一位伙伴则留守“梦舟”飞船,绕着月球飞,等着他们凯旋。
“揽月”的担子千斤重。 它不仅是送人下去的交通工具,更是航天员在月面的移动城堡+能量站+控制中心。 它内部携带的载人月球车“探索”,成为航天员的月面“坐骑”。 重约200公斤的“探索”,能让航天员在10公里的范围内自由活动、采集样本、布置实验设备。 但“揽月”最核心的生死考验,是“降落”和“起飞”这两个动作。
在河北怀来的那场综合验证试验,就是为了模拟这一下和一上的极致挑战。 试验场里,钢缆组成的复杂系统小心翼翼地提拉着巨大的“揽月”,制造出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月球感”。 工程师在地面精心布置了模拟月面坑洞的障碍物。
“揽月”开始下降,它得靠自己的眼睛(自主避障系统)不停扫描下方,实时发现模拟的陨石坑和陡坡,迅速调整降落路线,在模拟的低重力环境下精准找到安全落脚点。 最终成功软着陆,之后又从这片“模拟月面”顺利点火起飞。 整个过程惊心动魄。
即使成功踏上月球,危险也无处不在。 两名航天员将穿着名为“望宇”的登月服,要么步行,要么开着“探索”月球车开展工作。 月面环境极其恶劣。
温差能从零下180℃飙到零上130℃,真空环境导致一旦登月服出现破损就是灭顶之灾。 月球没有空气阻力,微小的宇宙尘埃以子弹般的速度乱飞(微流星体),随时可能击穿装备。
更坑的是月壤,有的地方像面粉一样松软堆得厚,下面可能藏有暗坑,一脚踏空后果严重;有的地方月尘又特别容易扬起,粘在设备上可能堵住关键部位,飘起来还遮挡视线。 所有这些潜在风险,都在考验着“望宇”登月服的保护极限。
第三关:返回地球,惊险“打水漂”! 月球任务圆满结束? 别急,回家路同样九死一生。 两名登月航天员携带精心采集的月岩样本回到“揽月”,驾驶它从月面点火升空,重回环月轨道,再次找到并对接上坚守岗位的“梦舟”飞船。 三人终于团聚。 告别“揽月”,“梦舟”带着所有人和珍贵的月球“土特产”,启动引擎,冲出环月轨道,踏上归家的月地转移之路。
最大的考验在地球大气层边缘等着他们。 从月球高速返回的“梦舟”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速度接近11公里每秒(第二宇宙速度),这比从近地空间站返回的速度(约8公里/秒)快得多得多! 速度越高,摩擦生热就越恐怖。 飞船外壳承受的高温冲击比近地飞船要高出数倍,热防护盾面临极限考验。 稍有差池,就是船毁人亡。
为了应对这份高速冲击,中国航天为“梦舟”选定了惊险又精妙的“打水漂”式返回——也叫半弹道跳跃式返回。 整个过程就像打水漂的石片:“梦舟”进入大气层后,利用大气层的阻力第一次强力减速。 但这个速度依然太快,巨大的升力会让它像石片弹跳一样,被“弹”出大气层外。 在太空中稍微滑行减速后,它会失去环绕地球的能量,老老实实地再次扎进大气层。 这一次进入,速度已经降下来很多了。
二次进入大气层后,“梦舟”再经历一次常规的气动减速过程,最终安全开伞着陆。 这个“打水漂”的关键在于两跳之间的精准控制。 科研团队正夜以继日地进行模拟仿真,力求打造更聪明、更灵敏的制导系统,让这生死两跳收放自如,把航天员和月球样品万无一失地带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