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九字神诀:明太祖朱元璋靠三句话逆袭成皇帝的密码
产品展示
九字神诀:明太祖朱元璋靠三句话逆袭成皇帝的密码
发布日期:2025-08-05 12:29    点击次数:58

在元末的军阀混战里,朱元璋曾是最不起眼的一个。论家底,他没张士诚有钱;论兵力,他没陈友谅人多;论出身,他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原名朱重八)。可就是这个开局只有一个碗的穷小子,最后却踩着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很多人说他靠的是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或是李善长、刘伯温这些谋士。但翻开史书就会发现,真正让朱元璋笑到最后的,是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句听着像老农种地的俗语,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逆袭心法。

朱元璋刚投奔郭子兴时,只是个站岗的小兵。后来凭着敢打敢拼当上将领,却被郭子兴的儿子排挤,差点被害死。老朱憋着一口气,带着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跑到滁州另起炉灶。

这时候有人劝他:“朱将军英明神武,不如直接称王,号召天下英雄!”朱元璋却摇头:“现在称王,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人去攻打和州(今安徽和县),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看中了那里的城墙 —— 又高又厚,易守难攻。

打下和州后,朱元璋没忙着扩张,反而让人把城墙加高了三尺,挖深了护城河,还在城里修了十几个粮仓。部下都觉得他太保守:“咱们有这么多兄弟,应该趁势拿下南京!”朱元璋却指着城墙说:“这墙不是石头垒的,是保命的本钱。”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元军主力就来围剿。别的义军要么硬碰硬被打垮,要么跑得不见踪影,只有朱元璋靠着坚固的城墙,硬是把元军拖了三个月。等元军粮尽撤退时,他又率军杀出,不光缴获了大批粮草,还收编了不少元军逃兵。

后来朱元璋攻占南京,更是把“高筑墙”玩到了极致。他让人把南京城墙修得比石头山还结实,最厚的地方有十五米,能跑马车;城砖都刻着工匠的名字,谁偷工减料就砍谁的头。直到今天,南京明城墙还能看出当年的气派,连炮弹都炸不开。

但朱元璋的“墙”不止是砖石。他规定军队必须屯田,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既解决了粮草问题,又让军队有了稳固的后方;他还建立了严密的情报网,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全国,别人刚想动手,他就已经知道了。

有一次陈友谅派人来南京刺探军情,刚进城就被朱元璋的人盯上了。老朱没杀他,反而带着他看粮仓、看城墙,临走时还送了十石粮食:“回去告诉陈友谅,我朱元璋只想守好自己的地盘,不想跟任何人作对。”陈友谅本来想趁机偷袭,一看南京这么难打,只好暂时作罢。

这就是朱元璋的精明:先把自己的“壳”做硬,让别人啃不动;等自己足够强大了,再慢慢伸出爪子。就像他跟儿子朱标说的:“打架的时候,先护好自己的脑袋,再打别人的脸,这才是聪明办法。”

朱元璋最惨的时候,曾在皇觉寺当和尚,因为没饭吃,不得不出去化缘,说白了就是讨饭。这段经历让他比谁都明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刚起义时,义军大多靠抢劫为生,今天抢地主,明天抢官府,老百姓见了就跑。朱元璋不一样,他打下定远后,没抢粮食,反而把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跟他们说:“你们好好种地,交一半粮食给我就行,剩下的自己留着。”

农民们刚开始不信,哪有当兵的不抢东西还分地的?朱元璋就让士兵帮着种地,还修水渠、教新技术。到了秋收,农民们果然丰收了,高高兴兴地把粮食送到军营。有个老农拉着朱元璋的手说:“朱将军,你比那些官老爷强多了!”

为了让粮食够吃,朱元璋还搞了个“军屯制度”。他把士兵分成两拨,一拨打仗,一拨种地,规定每人每年要种出十五石粮食,种得多有奖励。徐达、常遇春这些猛将,平时也得带着士兵下地,谁偷懒就罚他去站岗。

有一次常遇春打了胜仗回来,抱怨说:“咱们是军人,不是农民,天天种地像什么样子?”朱元璋指着粮仓说:“你带一万人打仗,一天要吃多少粮食?没有粮食,你手下的兄弟跟着你喝西北风?”常遇春被怼得没话说,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开荒了。

除了种地,朱元璋还特别会“攒钱”。他在南京设立了“宝源局”,专门铸造铜钱;又让人开采银矿、铁矿,把资源牢牢抓在手里。别的军阀花钱大手大脚,他却像个守财奴,衣服破了打补丁,吃饭只有四菜一汤,连马皇后都跟着他吃野菜。

但朱元璋的“抠”是对自己,对老百姓却很大方。他规定商人到根据地做生意,只收十分之一的税;还修桥铺路,方便粮食运输。有一年江南闹水灾,他不光免了灾区的赋税,还从南京调了十万石粮食赈灾,老百姓都喊他“朱青天”。

就这样,别人还在为粮食发愁的时候,朱元璋的粮仓已经堆不下了;别人的士兵饿得提不动刀的时候,他的士兵顿顿有肉吃。等到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的军队因为缺粮,士兵纷纷逃跑,而朱元璋的军队粮草充足,越打越有劲,这才一举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

后来朱元璋跟大臣们总结经验,说:“打仗就像请客吃饭,家里没米,谁跟你玩?我能赢,不是因为我能打,是因为我粮仓里的粮食比谁都多。”

元末那会儿,当“王”比现在开公司还容易。张三占了个县城,就敢叫“楚王”;李四有几千人马,就自称“吴王”。光是江南地区,就有十几个“王”,天天互相攻杀,打得头破血流。

朱元璋身边的人也急了:“人家都称王了,咱们兵强马壮,凭啥还叫‘吴国公’?” 朱元璋却不急,他说:“称王就像穿新衣服,太早穿上,别人都盯着你,脏了破了都没得换。”

他不光自己不称王,还故意“矮化”自己。元军派使者来招安,他亲自去城门迎接,点头哈腰像个下属;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他派人送去贺礼,说:“我就是个守土的小官,以后还请吴王多多关照。”

有一次,陈友谅在九江称帝,派人来拉拢朱元璋,让他臣服。朱元璋当着使者的面,把陈友谅的书信夸了又夸:“陈皇帝英明神武,我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 暗地里却对徐达说:“陈友谅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咱们等着看好戏。”

果然,陈友谅称帝后,成了元军和其他义军的众矢之的。元军主力打他,张士诚偷袭他,连一些小军阀都敢跟他叫板。陈友谅顾此失彼,国力越来越弱,最后被朱元璋一锅端了。

朱元璋的“缓”,不是真的怂,而是懂得隐藏实力。他一边对别人说 “我只想守好自己的地盘”,一边悄悄扩张;一边给元朝送礼,一边招降元军将领;一边跟张士诚称兄道弟,一边挖他的墙角。

直到消灭陈友谅、打垮张士诚,天下再也没人能威胁他了,朱元璋才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这时候距离他起义已经过去了十五年,比那些早早称王的人晚了整整十年。

有人说朱元璋太能装了,可老朱自己不这么认为。他登基后对太子说:“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开始就喊得最响的,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出声,什么时候该闭嘴。就像打猎,先藏在草丛里,等猎物靠近了再出手,才能一击必中。”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看似简单,却藏着最朴素的成功道理。

“高筑墙”告诉我们:先守后攻,把基础打牢。朱元璋知道自己底子薄,就先把根据地做扎实,让自己有个安全的“后方”,这就像现在的人攒钱买房,有了自己的窝,才敢放手去拼。

“广积粮”告诉我们:积累资本,让自己有底气。朱元璋明白,打仗打的是钱粮,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这就像现在的人提升自己,要么攒钱,要么学本事,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缓称王”告诉我们:低调隐忍,别过早暴露野心。朱元璋知道“枪打出头鸟”,在自己不够强的时候,不跟别人争面子,只默默攒里子。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不急于扩张,先把产品做好,等时机成熟了再发力。

这三句话,其实是一套完整的逆袭方法论:先稳住阵脚(高筑墙),再积累实力(广积粮),最后抓住时机(缓称王)。朱元璋不是天生的皇帝,他只是把这套方法执行得最到位。

有一次,朱元璋和刘伯温聊天,问他:“你觉得我能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刘伯温说:“别人都在抢地盘的时候,陛下在修城墙;别人都在称王的时候,陛下在种粮食;别人都在互相残杀的时候,陛下在养精蓄锐。等到别人都打累了,陛下才出手,自然能赢。”

几百年过去了,朱元璋和他的九字诀依然给我们带来启发。

那些一毕业就想当老板,结果亏得一塌糊涂的人,是不是忘了“高筑墙”?那些整天喊着要成功,却不肯静下心来学本事的人,是不是缺了“广积粮”?那些稍微有点成绩就到处炫耀,结果被人嫉妒打压的人,是不是不懂“缓称王”?

朱元璋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多能打,也不在于他多聪明,而在于他懂得克制 —— 克制自己的野心,克制自己的虚荣,克制自己的冲动。他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在草丛里蹲了十几年,直到猎物露出破绽,才一箭射穿。

南京明孝陵的石碑上,刻着朱元璋的功绩,却没提这九字诀。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九个字才是他最厉害的武器。就像一位历史学家说的:“元末的英雄们,比的是谁的刀更快,而朱元璋比的是谁的脑子更清醒。”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够强大,不妨学学朱元璋:先把自己的“墙”筑高,把自己的“粮”积足,别着急 “称王”。等到时机成熟,你会发现,成功其实没那么难 —— 就像那九个字说的,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自然能笑到最后。

#历史#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