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马超曾提出一条击败曹操全取关中的良策,缘何未被采纳错失击败曹操的最佳时机?
产品展示
马超曾提出一条击败曹操全取关中的良策,缘何未被采纳错失击败曹操的最佳时机?
发布日期:2025-08-05 14:40    点击次数:192

建安十六年(211 年)秋,潼关外的黄河渡口,秋风卷着黄沙打在马超的铠甲上。

这位年仅 35 岁的西凉锦马超,立马横枪,望着对岸曹军的营帐连绵数十里,眉头紧锁。他转身对身旁的韩遂说:“叔父,曹操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我们只需坚守不出,不出二十日,他们必退。到那时我们再挥师追击,定能一举歼灭曹军,全取关中!”

可韩遂却摇了摇头:“孟起,曹操势大,若不趁其立足未稳与之决战,恐夜长梦多啊。” 马超没想到,这个被他视为良策的建议,会被轻易否决,而这一决定,不仅让他错失了击败曹操的最佳时机,更让整个关中落入曹操之手。

马超的良策:直击曹操软肋的战略构想

马超提出的坚守疲敌之策,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对曹操大军实际状况的精准判断。当时曹操为了平定关中,亲率大军西征,一路长途跋涉,粮草补给线拉得很长。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大军 “自孟津渡黄河,至潼关,与超等夹关而军”,从许昌到潼关,千里迢迢,粮草运输困难重重。

而且曹操麾下的士兵,大多是中原人,不适应关中的气候和地形,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发生,士气也因此受到影响。

马超久居西凉,熟悉关中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他深知曹操大军的软肋所在。他认为,只要关中联军坚守潼关等险要关隘,不与曹军正面决战,曹操大军必然会因为粮草耗尽、士兵疲惫而不战自退。

到那时,关中联军再趁势追击,定能大获全胜,将曹操势力彻底赶出关中。

这一战略构想,可谓直击曹操的软肋。

如果真能付诸实施,曹操想要平定关中,恐怕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可能无功而返。

未被采纳的深层原因:关中联军的内部矛盾与短视

然而,马超的良策最终未能被采纳,首要原因在于关中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各怀心思。

当时的关中并非由马超一人掌控,而是由马超、韩遂、侯选、程银等十多路诸侯共同占据,他们组成的关中联军看似强大,实则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韩遂作为关中联军的另一核心人物,与马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猜忌。韩遂原本与马超的父亲马腾关系密切,但后来因为一些利益纠纷产生了隔阂。

马超虽然勇猛善战,但在关中联军中的威望还不足以让韩遂等老资格诸侯完全信服。韩遂担心,如果按照马超的计策坚守不出,一旦战事拖延下去,马超的势力可能会趁机壮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因此,他更倾向于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事,以巩固自己在关中的势力。

除了韩遂,其他关中诸侯也大多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他们害怕长期坚守会消耗自己的兵力和粮草,担心曹操大军会分兵攻打自己的地盘。

他们更愿意趁曹操大军刚到,立足未稳之际,与其决一死战,希望能快速击败曹军,瓜分胜利果实。《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记载,当时关中诸将 “各拥强兵,据有郡邑,朝廷不能制”,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战略思想,也就无法采纳马超的长远之计。

外部环境的影响:曹操的军事威慑与离间计

曹操的军事威慑和离间计,也对马超良策的采纳产生了重要影响。曹操深知关中联军内部的矛盾,他到达潼关后,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分化瓦解关中联军。

曹操先是派使者去见韩遂,故意在阵前与韩遂长谈,而且谈话内容大多是些家常琐事,却故意让马超等人看到。

马超等人本就对韩遂心存猜忌,看到这一幕,更加怀疑韩遂与曹操私下勾结。《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于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

接着,曹操又故意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中多处涂改,看起来像是韩遂自己修改过一样。马超等人看到这封信后,对韩遂的猜忌更深了。

在这种情况下,关中联军内部的矛盾被激化,人心惶惶,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讨论和采纳马超的坚守之策。

同时,曹操还展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关中联军中的一些诸侯产生了畏惧心理。曹操大军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关中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和训练都不如曹军,一些诸侯担心如果长期坚守,会被曹操大军各个击破。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尽快与曹军决战,碰碰运气。

曹操的战术奇谋:声东击西与水战破敌

关中联军急于决战的心态,恰好落入了曹操的圈套。

建安十六年(211 年)九月,曹操见联军主力齐聚潼关,故意派大将徐晃、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西)偷偷渡过黄河,在河西岸建立据点。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阪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

马超得知曹军渡河后,曾率万人前往攻击,却被徐晃击退。曹操趁此时机,亲率主力从潼关北渡黄河。渡河时,曹操让士兵先渡,自己率虎士百余人在南岸断后。

马超突然率万余骑兵杀到,箭如雨下,曹操却端坐胡床不动,许褚扶着他上船,校尉丁斐放出牛马引诱敌军,马超军士兵争抢牛马,阵型大乱,曹操才得以脱险。

渡过黄河后,曹操并未直接进攻潼关,而是沿河西进,迂回到联军后方。这一招声东击西,彻底打乱了关中联军的部署,他们被迫放弃潼关,退守渭口(渭水入黄河处)。

随后,曹操又用 “水战破敌” 之策。他命士兵在渭水上搭建浮桥,夜间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扎营。马超等多次率军夜袭,都被曹军击退。《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超等夜攻营,伏兵击破之。”

联军见曹军已在渭水南岸站稳脚跟,又提出割地求和,曹操假意应允,却暗中加紧准备决战。决战前,曹操利用韩遂与马超的矛盾,再次使用离间计,让联军军心更加涣散。

渭南决战与最终结局:关中易主,马超流亡

建安十六年(211 年)十月,渭南之战爆发。曹操先以轻兵挑战,待联军疲惫后,派出精锐骑兵夹击。《三国志・武帝纪》载:“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关中联军本就人心不齐,在曹军的猛烈攻击下迅速溃败,成宜、李堪等将领战死,马超、韩遂率残部逃往凉州。曹操乘胜追击,陆续平定了关中诸郡,将关中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此战之后,马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逃到凉州,试图重整旗鼓,却被夏侯渊击败;后又投奔张鲁,因不被信任而转投刘备。

在蜀汉,马超虽被封为骠骑将军,却始终未能再回关中,最终于章武二年(222 年)病逝,年仅 47 岁。

而曹操通过平定关中,消除了西北的威胁,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中的富庶之地成为曹军的粮仓和兵源地,极大地增强了曹操的实力。

回望这段历史,马超的良策无疑是一条击败曹操、全取关中的正确道路。但由于关中联军内部的矛盾与短视,以及曹操的离间计和军事威慑,这一良策最终未能实施,实在令人惋惜。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