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陈毅其实是在做政委的工作。
也有人觉得,粟裕其实就是负责出谋划策的参谋长。
也有人讲,陈士榘参谋长带兵打仗更有一套。
有人觉得,许世友带兵打仗挺勇猛,但指挥大规模兵团可能不太行,他可能更适合在地方军队里发挥作用。
这些话靠不靠谱呢?
【陈毅干的是政委的活儿?】
“陈毅主要是负责政委的工作”,这话据说是陈毅的儿子陈小鲁在民间提起的。不过,这话并没有正式的资料来证实。再说,就算元帅的儿子是这样认为的,那也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更不代表这就是铁定的事实。其实这话只能表明,陈毅的政治工作能力非常出色。
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那会儿,陈毅就已经是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的政治指导员了。后来,他又在红四军里当上了政治部主任和士兵委员会主任。他信念坚定,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动摇,做政治动员也特别有感染力。这让刚认识他的警卫班长粟裕特别佩服,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一辈子都分不开。
红军长征离去后,陈毅因伤留在赣南的敌人地盘,他坚持打游击战,还不忘给党组织和游击队员们打气,让他们更加相信革命。他写下了一首非常有气势的好诗《梅岭三章》,里面写道:“今天杀头怎么样?革命路上战斗多,到了阴间去招兵,十万大军斩妖魔。”很多人都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诗,也让人看到他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带着队伍活下来的超强思想工作本领。
在那么不容易的日子里,他居然能创作出那么打动人心的诗作,这得需要多么了不起的革命乐观心态啊?
抗战结束后,我军主力部队立马占领了东北的关键地方。陈毅带着新四军去了山东,他把沂蒙山里的八路军、地方加强队伍、起义的军队等,跟带去的新四军合在一起,组成了山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山东野战军一开始打仗就赢了朝阳集。但后来的泗县硬仗和其他几场战斗,因为侦察不细、没实地看过地形、攻城兵力不够、火炮弹药送不及时等好多战术问题,导致连败,山东野战军的士气跌到了谷底,陈毅也被说成是“不懂打仗”、“指挥不行”。加上对形势看法不同、跟华中野战军的配合也不顺畅,解放区的局势一下子变糟,很多老同志都反对他,这让陈毅特别苦恼。
1946年10月1日,陈毅给军委发了封电报,提议说:“让华野和山野一起听指挥”,“军事上的大主意多由粟来定”。
10月15号,军委来电说:“陈毅来领头,大家一起管大事情,具体的打仗指挥就交给粟裕了。”
华中与山东的两支野战军合并后,华东野战军诞生了,这标志着陈粟搭档的精彩时代正式开始。华东野战军随后在宿北、鲁南、泰蒙、孟良崮等地打了一系列大胜仗,震惊四方。这些战斗大大削弱了进入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同时也让华东野战军的队伍更加强大。
不过,得承认,华野这支革命军队,是由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部队等好多队伍合起来的。陈毅凭他的政治工作本事和个人威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这力量可大了,是这支部队能打硬仗的一个重要根基。所以说,一直当野战军政委的陈毅,功劳真是不小。
不过,在这场场紧张激烈的战斗指挥里,陈毅可不是像老百姓传的那样,悠闲地“摆弄围棋”,坐等胜利的好消息。相反,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粟裕一起,待在炮火连天的指挥部,并肩作战,共同指挥部队。
就算陈毅调到中原工作时离开了华野,他也不光是管政委的活儿,抓特务、剿土匪,啥事都是他领头干,而且干得非常出色。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当过上海市的市长、国家的外交部长等要职,他的政治头脑和外交手腕深受大家好评。所以说,陈毅不仅能干好需要全盘考虑的军事领导工作,当政委也是实至名归,而且他还适合那些得懂政治和外交的领导岗位,真是个文武双全的典型人物。
【粟裕是个参谋长?】
粟裕被誉为解放军里的“战术奇才”,特别会打大仗,擅长调动大军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战和围歼战,他的战略远见、智谋和指挥水平,在解放军将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由于他为人太过谦逊,让人觉得他“压不住那些骄傲自大的将领”,所以他只是临时当过司令员和政委的代理,没能正式坐上华野和三野的军政头把交椅。粟裕是个一心扑在军事上的职业军人,他对战役的筹划和执行都考虑得极为周全,细致到每个小环节,连参谋长甚至普通参谋的活儿都干了不少。于是,有人就拿这个说粟裕,说他其实也就是个参谋长的料。
司令员和副司令员是军队的大领导,他们要么全盘负责指挥整个部队,要么亲自上手管一部分。同时,他们还会和政治委员一起,分头管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部门的工作。
参谋长就是负责司令部日常工作的头儿,也是部队里管军事指挥的头儿。他的活儿很实在,得管打仗指挥、制定军事计划、情报收集整理、部队训练还有武器装备管理等一堆事儿。
可以这么说,参谋长就像是司令员的智囊和得力助手。战斗前帮忙想办法,发布详细的作战指令,还要让各个作战单位配合好,比如情报收集、训练安排、装备调配、后勤保障,这些都是参谋长要忙的事儿。不过在华野这个特别的队伍里,负责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很多时候也把这些活给揽过去了。
那些说粟裕不行的人,老拿他参谋长的身份说事,觉得这没啥好争的。但其实,就算是副司令员,那也是仅次于最高领导,管着好几十万人呢。更别提那个最高领导还经常外出帮忙,不在位子上,连主官的活儿都让这位“二把手”给代劳了。要是咱们不纠结那些“职位高低”的老一套,那胜利本身,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三野整改之后的人员变动和工作安排,同样能反映出一些情况。
三野是由华野改编来的,陈毅回到了他原来的职位,既是司令员又是政委,他现在正忙着管理新接手的城市和改造老城区。粟裕还是副司令员,继续负责打仗的指挥工作。原来的华野副参谋长张震,现在升为了三野的参谋长,他们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好,工作起来更加顺手了。
1951年的时候,粟裕这位解放军里的大将,被选为了总参谋部的二把手,还兼着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第二副头头。到了1954年10月31日,主席亲自点将,让粟裕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
瞧瞧,老一辈领导人心里头,粟裕最适合干的活儿其实就是当参谋长,而且还是那个总参谋长呢。
【陈士榘当不好参谋长?】
华野其实是有参谋长的,而且参谋长能力也不弱,只是这里面的情况比较特别。
1947年,华东野战军诞生了,这时候,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的参谋长陈士榘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陈士榘可是个老革命,早在1927年就参加了秋收起义。在红军那会儿,他就当过红4师的参谋长,还有红30军的参谋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成了115师的参谋长。所以说,对于参谋长这个活儿,陈士榘那可是得心应手。
不过,陈士榘早在红军那会儿就当过代理军长了,到了抗日战争,他又成了晋西抗日根据地的晋西支队和山东滨海支队的司令员,带兵打仗,那可是毫不含糊。
可能是因为做了主要指挥官,再加上他的个性,陈士榘说话直来直去,认定的事绝不松口。在宿北战役等战斗的决策上,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引起了争论。粟裕呢,对参谋工作那是亲力亲为,这可能使得陈士榘和粟裕在参谋部的工作上有点配合不到位。
打了宿北、鲁南和孟良崮这几场大战后,陈士榘和唐亮带着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转到了鲁西南,一路往中原挺进,还帮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一起攻打大别山,这时候,他们其实已经担起了兵团司令员的担子。
在豫东战役里,陈士榘带着队伍突然攻打开封,接着又转头去阻挡邱清泉的部队。到了济南战役,他采用了“攻城又防增援”的策略,亲自跑到前线去指挥,离开了华野司令部。淮海战役时,他劝说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张克侠和何基沛带着队伍起义,并且在战役的各个关键时候都亲自指挥,起到了大作用。
在洛阳战役时,他虽擅长指挥炮兵,但却过分强调了炮兵的重要性,导致部队过于依赖炮兵,不懂得节省炮弹,还轻视了步兵的作用,因此受到了陈毅的严厉批评。而在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时,他充分利用了华野炮兵的强大火力,使得他带领的部队进攻速度远超装备较差的中野部队。
1949年1月,陈士榘开始担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的指挥官,他带着部队参与了渡江大战。他们主力部队勇敢地横渡长江,跟敌人在三浦地区打了好几仗,成功阻断了沪宁铁路,还第一个攻进了国民党总统府。
1949年7月份,陈士榘当上了华东军政大学的副校长。等到国家解放以后,他又变成了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的部长和教育长。这其实和他之前做过参谋长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可以看出,他完全有能力胜任部队参谋长的职位。
1952年,陈士榘当上了工程兵司令员,还兼着军委军事建筑部的部长。到了1958年,他又多了个头衔,是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负责领导国防工程,还有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他成功地把两弹基地建好了。作为解放军里管工程的头儿,他负责建全国的战略防御工事、导弹试验场和核设施,出色地完成了军委布置的高科技建军任务。他在后勤和军事工程方面,组织能力强,技术眼光也独到。
【 攻坚猛将许世友】
许世友身怀少林武艺,在胶东的革命老地方,训练出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过硬、打仗勇敢的胶东战士。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华野九纵了,它是华野里最擅长打硬仗的精锐纵队。
许世友打仗特别出名,因为他勇猛果敢,专挑硬骨头啃。在红军那会儿,他亲自带着敢死队,拎起大刀就跟敌人玩命干。就说南麻战役吧,天公不作美下大雨,重炮用不上,炸药也湿了,攻打敌人阵地特别难。可许世友和他的战士们,没有一个怕死的,都是豁出去了往前冲,半步也不退。
1948年,许世友司令员带着华野山东兵团,打了好几场硬仗,攻下了不少城市。他们因为在抗战时期就在胶东地区很有名气,所以这次一路势如破竹,沿着胶济铁路攻占了潍县、张店、周村这些地方,然后又往南进军,吓得泰安的敌人连城都不要了,直接逃跑。在打周村和张店的时候,他们消灭了3.9万敌人,解放了14座城镇,缴来的武器都够装备一个新的部队了。说到潍县这场大战,他们用了893门大炮,最后总攻的时候,一下子就用了200多门,炸药用掉了1.9万公斤,靠着强大的火力和不怕死的精神,终于打下了潍县这座城墙特别坚固的城市。其中有个79团,在华野第9纵队27师里,他们在城墙口跟敌人打了20多个小时的恶仗,战后这个团还得了“潍县团”的光荣名字。
济南打仗那会儿,许世友腿上有伤还坚持带着大家打。敌人拼死抵抗,咱们部队连着打仗,累得不行,牺牲也大。可许世友还是鼓励大家,别休息,继续冲。就这么着,只用了8天,济南就拿下了,还是头一回打败国民党十多万人守的大城。九纵和十三纵里的两个团,厉害得很,得了“济南第一团”和“济南第二团”的光荣称号。这场仗,咱们痛失两位师长,这在解放战争里,可是独一无二的。从这里就能看出,济南这场仗打得有多惨,许世友指挥起来也是真勇猛。
济南战役打完后,许世友回去胶东养腿伤了,没再回到华野,也没赶上后来改的三野,很遗憾地没能参加淮海战役。不过呢,他当上了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司令员,把山东的敌对军队都清理干净了。
1979年南疆那场反击战里,老英雄许世友再次披挂上阵,碰到同登那处鬼屯炮台,真是个难对付的“铁钉子”。许世友下了死决心:“非得啃下这块硬骨头不可!”最终,炮台被顺利拔除。到了3月1号,许世友指挥300门大炮,对着谅山就是一顿猛轰,半小时里,上万发炮弹像雨点般砸向谅山,给后续部队清出了路,也让那些南方的捣乱分子吓得直哆嗦。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长时间都是军区的头儿,他干事果断、迅速,这对加强国防很重要。说不定,在那些大领导看来,他更适合去那些得狠狠干、能镇住场子的战区当军事一把手。
这张照片是从电视剧《大决战》里截取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