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文学创作,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素材源于网络,经重新整理创作。配图仅用于叙事表达,非真实事件。
"温大人,你说这慕白辞带着七口箱子归乡,里面装的都是什么?"乾隆皇帝端坐在养心殿内,眉头紧锁。
内阁首辅温若水欲言又止,神色复杂:"回皇上,据苏州府呈报,箱中装的竟然是……石头,普通的太湖石。"
乾隆愣住了。
这位江南才子,康熙朝进士出身,三朝为官四十载,两袖清风名满天下,如今告老还乡竟然要用石头来装门面?随后乾隆却深深一叹:"慕爱卿真是用心良苦啊!"
01
江南苏州的梅雨季节,细雨如丝。
虎丘山下一间破旧的书屋里,微弱的豆油灯摇曳着昏黄的光芒。
十六岁的慕白辞紧紧裹着打满补丁的青布衫,手指因为长期握笔而生了厚茧,仍在专心致志地抄写着《大学》。
"辞儿,夜深了,早些歇息吧。"慕夫人柳氏轻轻推开门,心疼地看着儿子。
慕白辞头也不抬,继续抄写:"娘,孩儿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为了供他读书,柳氏白天替人浆洗衣物,夜里还要在灯下纺纱织布。
慕家原本是书香门第,祖父曾在明末做过县令,后来家道中落,传到慕白辞这一代,已经贫困潦倒。
邻居们都劝柳氏:"让孩子早点学门手艺吧,读书能有什么出息?咱们这种人家,识几个字就够了。"
柳氏每次都坚决摇头:"我儿天资聪颖,将来必成大器。"
康熙三十八年春,十九岁的慕白辞第一次进京赶考。
临行前,柳氏拿出珍藏多年的一块玉佩:"辞儿,这是你祖父留下的,拿去当了做盘缠。"
慕白辞双膝跪地:"娘,孩儿发誓,此番进京若不能金榜题名,绝不回乡见您!"
"好孩子,娘等着你的好消息。"柳氏眼中含泪,"记住祖训:清白传家,忠诚报国。"
第一次会试,慕白辞名落孙山。
但他没有回乡,而是留在京城继续苦读三年。
02
康熙四十一年春,慕白辞再次走进贡院。
这一次,他胸有成竹。
三年的京城求学,让他的学问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他对经世致用的学问有了更深的理解。
殿试那天,康熙帝出了一道关于治河的策论题。
慕白辞想起了家乡苏州的水利工程,想起了江南百姓的疾苦,提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三千言。
榜单公布那天,慕白辞的名字赫然位列二甲第五名。
消息传回苏州,整个虎丘山下都沸腾了。
柳氏抱着榜文,泪如雨下:"我儿出息了,祖宗有灵啊!"
康熙四十二年春,慕白辞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初入翰林院,慕白辞依然穿着那件从家乡带来的青布衫,与其他出身富贵的庶吉士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兄台,您是哪家的公子?"一个衣着华丽的同僚打量着慕白辞。
"在下苏州慕白辞。"
"苏州?江南富庶之地,慕兄家中必定殷实。"那人笑道。
慕白辞淡然一笑:"家贫志不贫。"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慕白辞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经史典籍。
他深知自己出身寒微,没有任何背景,只能靠真才实学在官场立足。
康熙四十四年,慕白辞被授予翰林院检讨。
虽然品级不高,但总算正式踏入了仕途。
03
雍正元年,新皇帝登基。
雍正帝以勤政著称,对朝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慕白辞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他上了一道奏疏,建议整顿漕运,减轻江南百姓负担。
这道奏疏得到了雍正帝的赞赏,慕白辞被提拔为国子监司业。
在国子监任上,慕白辞兢兢业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雍正五年,慕白辞被调入吏部,担任考功司郎中。
这是一个关键职位,负责全国官员的考核升迁。
许多人都来巴结慕白辞,送礼请托。
有一次,江南一个富商带着厚礼登门:"慕大人,小的有个不情之请……"
慕白辞连看都没看那些礼品:"本官从不受贿,有正当事务可通过正常渠道申请。"
"大人,这只是一点心意……"
"来人,送客!"慕白辞断然拒绝。
类似的事情屡屡发生,慕白辞的清廉在京城传为佳话。
雍正八年,慕白辞被提拔为吏部右侍郎。
在侍郎任上,他主持了几次重要的官员选拔,公正廉明,深得雍正帝信任。
04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乾隆帝即位。
新皇帝年轻有为,对朝政充满雄心壮志。
乾隆元年,慕白辞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在礼部尚书任上,慕白辞主持了乾隆帝的登基大典,一切井然有序,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扬。
乾隆三年,慕白辞又被提拔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员的任免升迁。
这是他仕途的巅峰时期。
作为吏部尚书,慕白辞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徇私情,不受贿赂。
有一次,乾隆帝召见他,询问某个职位的人选。
"慕爱卿,你觉得谁最合适?"
"臣以为,云松才德兼备,堪当重任。"慕白辞如实回答。
"朕听说云松是你的门生,你推荐他,不怕人说闲话?"
"臣举贤不避亲,只要确实有才,何惧人言?"
乾隆帝点头赞许:"慕爱卿果然公正无私。"
在吏部尚书任上,慕白辞提拔了一大批清廉能干的官员,为乾隆朝的政治清明奠定了基础。
05
乾隆十五年,慕白辞升任协办大学士,进入朝廷的核心决策层。
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两鬓斑白,但精神依然矍铄。
作为协办大学士,慕白辞参与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贡献突出。
有一次朝会上,乾隆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慕爱卿为官三十余年,清廉如一,实乃朕之股肱。"
这番话让慕白辞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慕白辞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朝政复杂,人事关系错综复杂,处理起来确实吃力。
乾隆十六年秋,七十七岁的慕白辞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要告老还乡。
06
慕白辞在书房里思考了很久,然后提笔写下了一道请求致仕的奏疏。
"臣年近八旬,精力日衰,深恐不能胜任重职,有负圣恩。恳请皇上恩准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奏疏递上去后,乾隆帝心中不舍。
慕白辞是他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也是朝中少有的清官。
"慕爱卿,你真的决定要致仕吗?"乾隆帝在御书房召见了慕白辞。
"回皇上,臣心意已决。"慕白辞恭敬地回答。
"朕舍不得你走啊。"乾隆帝叹了一口气,"不过,朕也不能强人所难。朕要为你举办饯别宴,以示对爱卿的敬重。"
几天后,乾隆帝在宫中为慕白辞举办了盛大的饯别宴。
参加宴会的都是朝中的重要大臣。
宴会上,乾隆帝亲自为慕白辞斟酒:"慕爱卿,你为朝廷鞠躬尽瘁几十年,朕深为感动。虽然你要告老还乡,但朕对你的敬重之心永远不变。"
"臣受皇上如此厚恩,此生无憾。"慕白辞端起酒杯,"臣敬皇上一杯。"
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人开玩笑地说道:"慕大人这一辈子,真是两袖清风啊!回到家乡,怕是连个像样的摆设都没有。"
这句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听到这些话,慕白辞心中突然一动。
07
回到府中,慕白辞彻夜难眠。
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在保持清廉的同时,又不给朝廷带来负面影响?
天亮的时候,慕白辞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第二天,慕白辞开始行动。
他先去找了苏州最好的木匠:"师傅,我要定制七口箱子。"
"什么样的箱子?"木匠问道。
"要用上好的紫檀木,工艺要精美,看起来要贵重。"慕白辞详细描述着自己的要求。
木匠点点头:"慕大人,这样的箱子可不便宜。"
"多少银子?"
"七口箱子,少说也要三百两。"
慕白辞倒吸了一口凉气。
三百两银子,这几乎是他多年积蓄的全部了。
但为了这个计划,他决定豁出去。
"好,就按你说的做。但有一个要求,半个月内要完工。"
订好了箱子,慕白辞又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去哪里找合适的石头?
他亲自到太湖边寻找。
经过几天的精心挑选,他找到了七块形状各异、质地温润的太湖石。
这些石头大小适中,每块都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确实称得上是精品。
半个月后,木匠送来了七口精美的紫檀木箱子。
慕白辞仔细检查了每一口箱子,非常满意。
箱子到手后,慕白辞开始往里面装太湖石。
每口箱子里装一块精选的太湖石,用丝绸包裹,看起来确实像是贵重的珍品。
为了确保石头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发出声响,慕白辞还在石头周围塞了许多棉花。
一切准备就绪。
08
乾隆十六年十月,慕白辞正式告别了京城。
送行的队伍很庞大,朝中的同僚们都来为他饯行。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七口精美的紫檀木箱子。
箱子被整齐地摆放在马车上,每口箱子都用黄绸覆盖,看起来庄重而神秘。
"慕大人,这些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好奇地问道。
慕白辞神秘地一笑:"都是一些家乡的纪念品。"
"什么纪念品需要这么贵重的箱子?"
"呵呵,都是一些不值钱的石头。"慕白辞含糊地回答,既没有撒谎,也没有说实话。
看到这些沉甸甸的箱子,送行的人们都暗暗猜测。
这正是慕白辞想要的效果。
他没有主动宣传什么,但这些箱子的存在,自然而然地给人一种印象:朝廷对清官是有厚赏的。
七天后,慕白辞的队伍抵达苏州府。
苏州知府亲自出城迎接。
"慕大人,您回来了,真是我们苏州的光荣啊!"知府恭敬地说道。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苏州府。
"慕大人回来了,带着七口装满宝贝的箱子!"
"听说都是皇上赐的,价值连城!"
三天后,慕白辞回到了虎丘山下的老宅。
七口箱子被小心地搬进正房,每口箱子都有专人看守,显得极其贵重。
消息传遍了整个江南地区。
关于慕白辞"宝物"的传说越传越神,价值在传说中不断攀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传言对当地的读书风气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县里的私塾学生人数激增,书院的报名者络绎不绝。
"看来读书还是有用的,你看慕大人多威风。"
"只要忠君爱国,朝廷是不会亏待的。"
然而,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09
乾隆十七年春,一个意外的消息传到了北京。
苏州知府在例行的年终奏报中,无意间提到了慕白辞七箱"宝物"的事情。
消息传到内阁,首辅温若水觉得有些奇怪。
按照朝廷的规定,官员携带大量财物需要在关卡登记。
温若水派人去查了慕白辞回乡路上经过的几个关卡的记录。
在第二个关卡,他们找到了检查记录。
"慕大人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温若水问负责检查的官员。
"回大人,都是石头。"那个官员如实回答。
"石头?"温若水简直不敢相信,"你确定?"
"确定,就是太湖石,很漂亮的石头。"
温若水彻底惊呆了。
传说中价值连城的"宝贝",竟然是石头?
温若水觉得这件事必须立即上报皇上。
10
第二天早朝后,温若水留了下来,准备向乾隆皇帝汇报这件"奇怪"的事情。
"皇上,臣有一件奇怪的事情要报告。"
"什么事?"乾隆帝问道。
"关于慕白辞大人的。"
"慕爱卿怎么了?他不是已经告老还乡了吗?"
"是的,但他回乡时带的那七口箱子……"
"这有什么奇怪的?告老还乡带些东西很正常。"
"问题是,箱子里装的是石头。"
"什么?"乾隆帝愣住了,"石头?"
"是的,太湖石。但沿途的人都以为里面装的是皇上赐给他的宝物。"
温若水详细地讲述了调查的结果。
乾隆帝听得越来越惊讶。
慕白辞带石头回乡?这确实很奇怪。
"你确定消息准确吗?"
"臣反复核实过,确实如此。"
乾隆帝在龙椅上沉思起来。
慕白辞是他信任的大臣,为人正直,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做这种事情。
那么,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突然,乾隆帝想到了什么。
他的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朕明白了!"乾隆帝激动地站了起来,"慕爱卿真是用心良苦啊!"
"皇上,您明白什么了?"温若水被皇帝突然的激动吓了一跳。
"你想想,慕爱卿一生清廉,如果就这样两袖清风地回乡,会给天下人一种什么印象?"
温若水思考了一下:"会让人觉得当官没有好处?"
"正是!"乾隆帝拍案而起,"如果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当官清贫,没有前途,那还有谁愿意读书报国?"
"所以慕大人……"
"所以他用这种方式,既保持了自己的清廉品格,又给人一种印象:朝廷对清官是有厚赏的!"
乾隆帝越想越佩服慕白辞的智慧。
11
乾隆帝当即下旨:"传旨苏州知府,朕要亲自验看慕白辞的那七口箱子。"
一个月后,苏州知府战战兢兢地来到慕白辞的府邸。
"慕大人,皇上有旨,要亲自验看您的箱子。"
慕白辞心中一紧,但面上保持镇定:"既然皇上有旨,那就开箱验看吧。"
七口箱子被一一打开。
知府看到箱子里的太湖石,当场就傻了。
这些传说中价值连城的"宝贝",竟然真的是石头!
但这些太湖石确实精美,形状各异,纹理清晰,称得上是上品。
知府立即将验看结果快马上报京城。
乾隆帝看到奏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龙颜大悦。
"传旨下去,朕要亲自为慕爱卿正名!"
12
乾隆帝亲自下旨,将慕白辞那七块太湖石全部收入宫中,作为"清廉纪念品"保存。
同时,乾隆帝赐给慕白辞七箱真正的珍宝:有珠玉玛瑙,有古董字画,有金银器皿,每一样都价值连城。
并且御笔亲书一块匾额:"清风传世",派专人送到苏州。
消息传开后,整个江南都沸腾了。
"皇上真的用珍宝换了慕大人的石头!"
"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廷对清官是真正重视的!"
"慕大人的七块石头,在皇上眼里比黄金还珍贵!"
从此,"慕白辞七石换珍宝"的故事传遍天下,成为激励读书人的佳话。
各地的书院学生人数大增,读书风气空前高涨。
许多原本犹豫要不要让孩子读书的家庭,都坚定了信心。
慕白辞在虎丘山下安度晚年,看着家乡子弟们发奋读书的景象,心中无比欣慰。
他用自己的智慧,既保持了一生的清廉品格,又为朝廷、为天下做了一件大好事。
乾隆帝感动落泪,亲口说道:"慕爱卿此举,不仅成就了个人品格,更是为朝廷培养了万千人才,朕心甚慰!"
这正是:"江南才子慧心巧,七石换得万民心。清风传世千秋在,忠君爱民此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