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把大理一个村子拍红后,拒绝所有代言费,反而花自己的钱让人拍记录片,临走时把米面油全分给孤寡老人,村民说她背水浇菜从不坐专车
《去有风的地方》杀青那天,凤阳邑村的李阿婆提着一篮鸡蛋站在村口,等了两个小时。她想送给“那个北京来的姑娘”,可剧组的车早就开走了。后来有人告诉她,那姑娘临走前把剧组剩下的米面油全分给了村里的独居老人,自己背着双肩包坐大巴车离开的。
这个“北京来的姑娘”让李阿婆记了很久。拍戏那几个月,她见过刘亦菲背着水桶帮村民浇菜,在茶马古道上跟织布的婆婆学手艺,蹲在田埂上吃村民递来的烤洋芋。没人觉得她是明星,倒像是在这村子里住了很久的人。
电视剧播出后,凤阳邑村的游客多了起来。当地政府的数据显示,全村新增民宿四十多家,手工艺品的销售额翻了一番。有投资人找到刘亦菲,开出天价让她代言文旅项目,被婉拒了。她联系了大理文旅局,建议控制客流,保护古村落的原生态。后来她自己出钱,找了纪录片团队拍《有风的日常》,记录村民生活的变化,片子在微博上免费发布。
这样的事在她身上似乎不算稀奇。2012年开始,她通过儿童基金会资助云南、贵州的乡村女童,持续了十多年。这些捐赠从未以她的名义设立专项,也没在社交媒体提过。直到2021年,一个受助的女孩考上大学后写信感谢“刘姐姐”,当地媒体才把这事报道出来。她团队的回应很简单:“帮助孩子是本能,无需署名。”
2024年,她悄悄去了云南一所受助学校,跟孩子们一起上手工课。临走时只说了一句话:“你们要相信自己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十年前在国际时装周上,她开始公开承诺不穿动物皮草。这个决定在当时的娱乐圈并不寻常。她加入了国际反皮草联盟,成为首位签约的中国女演员。2022年拍公益短片《它们也有心跳》时,她要求所有合作的服装供应商签署“零动物伤害”协议,连团队的工装都改用再生纤维。
2024年巴黎时装周,有品牌为她准备了价值千万的皮草高定礼服,她没穿,换了一件用回收塑料瓶做的银色长裙。《Vogue》后来写她是“东方环保先锋”,她在采访里只说:“选择不伤害,是自己能做的小事。”
汶川地震那年她十九岁,正在拍《功夫之王》。她捐出全部片酬,赶去灾区帮忙分发物资。此后十五年,每年5月12日都会通过慈善总会向汶川教育基金会捐款,从未中断。2023年汶川中学新建图书馆,校方在捐赠墙发现一笔“匿名捐赠”,查了很久才确认来源。校长说:“她总说别写名字,孩子们记住知识就好。”
她是《红楼梦》的读者。2019年起参与企鹅兰登书屋的《红楼梦》英文新译项目,担任文化顾问。她提供了大量清代服饰、礼仪、诗词的考据资料,还亲自校对“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章节的英文表达。译者在致谢里写:“刘小姐对‘情’与‘空’的哲学理解,让西方读者第一次真正触摸到曹雪芹的灵魂。”她拒绝署名译者,只在扉页留了一句:“愿世界读懂中国人的深情。”
拍《花木兰》时,她在新西兰受了伤,摔断两根肋骨。医生要求静养三个月,她每天打封闭针继续拍摄,所有打戏都是自己完成的。导演妮基·卡罗回忆:“有一次她疼得蜷在角落发抖,却对工作人员笑着说‘再来一条’。”电影首映礼上,她把礼服拍卖了,一百七十多万全部捐给女童安全基金会。
2020年冬天,她在微博看到环卫工人凌晨扫雪的照片,连夜联系公益组织,在二十个城市设立“暖心站”,提供热饮和保暖用品。她要求站点不挂自己名字,只写“致城市的守护者”。2024年春节凌晨四点,她出现在上海南京东路的站点,给工人递姜茶。被路人拍下后,她留言:“他们才是城市的光。”
2023年,某国际奢侈品牌开出三亿元代言费,条件是她需要在公开场合淡化中国身份。她拒绝了:“我的根在中国。”转而签约国产品牌佰草集,走访云南、广西的草药种植基地,推动中草药护肤的国际化。2024年该品牌进入欧洲市场,包装上印着她手写的“本草智慧,世界共享”。
她还发起了“青芒计划”,每年拿出五十万资助新人导演。2023年获奖者王小雨拍的《苔花》获了金鸡奖。她不仅出资,还亲自担任监制,帮忙对接发行。她对年轻导演说的话很实在:“别怕失败,我的第一部戏也被人骂‘花瓶’。”
2022年上海封控期间,她紧急采购了两千万元的蔬菜、奶粉、药品,通过冷链直送社区。因为物流中断,她亲自联系航空公司协调货运舱位,动员海外粉丝在日韩采购口罩转寄国内。团队连续工作三十天,将物资送到独居老人和孕妇家里。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透露:“她要求所有物资附手写卡片,落款是‘一个普通市民’。”
凤阳邑村现在还挂着《去有风的地方》的剧照。李阿婆有时会指着照片跟游客讲,那个姑娘来村里从不坐专车,走的时候背着包坐大巴车。她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最后只说了一句:“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