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部智能手机里藏着多少稀土吗? 答案是至少16种。 当你用手机拍出清晰夜景、享受屏幕鲜艳色彩时,背后是镧、铕、铽等稀土元素在默默工作。
但2025年10月31日,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的一句话让全球科技巨头坐立不安:“稀土管控事关中国安全,绝不会因美国压力而放松。 ”
这句话直接推高了手机核心材料价格,镝价从每公斤850美元飙升至3000美元,铽价也从965美元跃至3000美元。 这意味着,你下一部手机的涨价潮或许已经上路。
这场博弈远不止关乎价格。 中国此次稀土管控升级,首次将“长臂管辖”原则写入政策:任何国家产品中中国稀土含量超过0.1%,就必须接受审批。
这彻底堵死了国外企业“掺点杂质变身本土货”的套路。 更关键的是,技术出口成了重点管制对象。从稀土开采到磁材制造的全链条技术,甚至连设备手册都被纳入监管。 这好比不仅限制小麦出口,连磨面粉的技术也一并封锁。
为什么选择此时亮剑? 美国国防部每年采购的稀土材料中,90%以上依赖中国加工。 一架F-35战斗机就需要超过900磅稀土元素制造磁体和涂层。
当美国在芯片领域对中国“卡脖子”时,稀土成为中国反制的精准筹码。 商务部发言人直言,部分境外组织将中国稀土“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普通人的生活正被悄悄改变。 新能源汽车是典型例子。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700万辆,每辆车都需要稀土永磁驱动电机。
管控政策导致稀土价格上涨,最终可能传导至整车成本。 但另一方面,国产电动车因供应链稳定,交付速度比进口车快15天。 消费者在购车时,等待时间反而可能缩短。
家电领域也在经历静默革命。 现代空调的噪音比五年前降低了一半,得益于升级后的稀土磁材。智能马桶、磁控门锁等产品因使用高纯度稀土配件,使用寿命可延长三年以上。 这些变化背后,是中国稀土产业从出口原矿向掌控全链条的转型。
西方国家的反应暴露了供应链脆弱性。 美国重启芒廷帕斯矿,但挖出的矿石仍需运到中国加工。
欧盟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同样无法解决提纯技术依赖。 数据显示,美国要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8年时间。 短期内,全球高科技产业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试图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但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 德国和日本承诺建设镓精炼厂,却难以在短期内补齐“隐形知识”和“流程工艺”差距。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是规则制定权之争。 中国不仅控制资源,更通过上海稀土期货交易所争夺定价话语权,2024年其交易量已占全球六成。
当美国用“直接产品规则”限制芯片出口时,中国用“中国成分规则”管理稀土,形成对等博弈。 这种规则层面的较量,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民生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