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亿卢布,差不多是1300多亿人民币,就为了修一条680公里的高铁。这事儿传了十多年,大家眼巴巴瞅着,都以为这块肥肉最后不是中国的,也得是欧洲哪个巨头的,结果临了临了,俄罗斯人说:我们自个儿干。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有点懵。毕竟,中国高铁什么水平,速度快,造价还便宜,活儿还好,找中国来建,估计现在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早茶都能喝上了。结果俄罗斯硬是自己扛,这操作背后到底琢磨啥呢?甚至还有传言说西班牙公司拿下了项目,其实压根就是个乌龙,人家俄罗斯只是发了个技术咨询的邀请函,跟招标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真正操盘的,是俄罗斯自家的企业,像什么锡纳拉集团、乌拉尔机车厂,凑了个俄版中车联盟。外人看着着急,觉得他们是打肿脸充胖子,放着现成的帮手不用,非要自己摸索。但这事儿,你要是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想,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对一个大国来说,高铁这种能贯穿全国的动脉,真能随随便便交给外人吗?轨道、信号、调度系统,哪一个环节不是命脉?这不仅仅是经济账,更是一笔安全账。这套逻辑,咱们自己其实再熟悉不过。想当年我们自己搞核武、搞工业的时候,苏联专家一撤,不也得自己硬着头皮上?这不是傻,这叫战略主权,是骨子里的东西。
说白了,俄罗斯从沙皇时代修铁路开始,就带着一股强烈的防御意识。当年整个欧洲都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他偏要用1520毫米的宽轨。为啥?就是怕万一打仗,人家的火车长驱直入开到自己腹地。这种深入骨髓的安全感缺失,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高铁的所有标准,从设计到供电系统,全都要用自己的。慢点就慢点,贵点就贵点,但必须得是自己的。
当然,这份自立的代价也是实实在在的。原本1.39万亿卢布的预算,现在看来奔着1.7万亿去了,还不一定打得住。技术上也有瓶颈,他们自己设计的列车,号称最高时速能到400公里,但很多人估计,实际跑起来能稳定在250公里就不错了,这和我们复兴号350公里的运营时速还是有差距。
不过,对俄罗斯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工业体系的复兴战。苏联解体后,他们那套重工业体系散了架,现在通过这个项目,把全国150多家企业重新整合起来,从车体到信号网络,硬生生再造一条产业链。这不仅是修一条路,更是在给整个国家的制造业打一针强心剂,找回我们还能自己干的那口气。
他们的野心也远不止于此。按照规划,到2045年,一个覆盖4500公里的全国高铁网将初具雏形。这条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线路,只是个开始,是个试验田。未来,他们想把整个西部工业区和远东的港口都连起来。
这条路注定不好走,西方的制裁、技术的封锁、资金的紧张,每一个坎儿都得自己硬扛。但在他们看来,这或许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伸手向外求援,就意味着标准的妥协和控制权的让渡。与其那样,不如咬着牙,一步一步往前挪。
所以,中国企业这次没参与,不是我们技术不行,也不是被排挤了,而是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外人深度插手。或许这列车跑得没那么快,但在俄罗斯人心里,它承载的,远比速度更重要。你觉得这种大国尊严的成本,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