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朝鲜最高领导人站在北京长安街看完那场九三阅兵,正面感受了东风导弹的排山倒海。飞机刚落平壤,他马上把目光锁定在自家的地下实验室,口气比以往更硬:核力量,要加码。
整个月的九月,中朝来往密集得像赶集。金正恩先踏访北京,月底又派外务相回访,交流议题离不开“怎么让核牌更硬”。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战略火箭军那套三位一体展示,给了他不小的灵感。
回国后,他第一时间召集科研骨干讨论材料供应与弹头产能,并在会上重申:“核战备排到最前面。”紧接着,在9月21日的讲话里,他指向华盛顿:滥用武力让世界变得更不安,朝鲜因此不会跟制裁换谈判,更不放弃核武。
原因其实明摆着——常规军费烧不起。和美韩经济、人口的差距摆那儿,朝鲜选择以小博大。不少学者喜欢拿伊拉克或伊朗对比:有核门槛的国家没被全面入侵,这种现实让平壤更笃定路走对了。
更微妙的是局势升温。美国部分鹰派开始鼓噪“实战化核演练”,韩国右翼政客的挑衅也没消停。有韩媒甚至爆出,卸任的尹锡悦曾琢磨用兵变嫁祸朝鲜。氛围一紧,平壤扩军的借口就成了“安全感先行”。
落实到操作,第一步是数量。瑞典斯德哥尔摩研究所统计,朝鲜弹头存量从2022年的25枚涨到2023年的30枚,2024年一口气蹿到50枚。金正恩还放话,要把产量“几何级”拉升,西方分析师预测三位数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步是威力与尺寸双向走。2016年那枚只有八千吨当量的“迷你氢弹”更多像概念验证,2017年的16万吨试爆才让外界眼前一亮,已超过美军W76弹头。至于现在有没有真正的高当量氢弹?外界只能猜。
投送工具里,陆基早成型。火星18、19标称射程1.5万公里,火星17略短也够到美西;再加上高超音速的火星16B覆盖日韩,陆上这一腿硬得可以,甚至有分析说已经把英国甩在身后。
于是重心转向天空。多家美媒称,平壤正与莫斯科商谈12到24架苏-34。该机原本就能挂核弹,还带点格斗能力,合乎朝鲜空军“不求人护航”的需求。一旦到手,几架战机挂弹待命,可在战火点燃的头几小时直扑首尔、大田乃至釜山。
海上部分也同步推进。2024年,改装自罗密欧级的“金君玉英雄”号下水,艇体被拉长到能放北极星-3潜射导弹,射程约两千公里,日韩全在扇形打击圈里。虽然还是柴电,但平壤给它贴上了“战术核攻击潜艇”标签。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脉加持。韩国情报部门透露,俄罗斯疑似提供了两到三个完整核潜艇反应堆组件——反应堆、涡轮机、冷却系统一应俱全。假如真能装船,朝鲜就有机会打造续航更久、舱容更大的核潜艇,再配合自家导弹研发底子,触及美国西海岸并非天方夜谭。
这么一来,陆地撑底、海面补位、天空赶工的“三条腿”就慢慢成形。每迈一步,都精准戳在美韩神经上,也让东北亚棋盘多出一枚重量级子。技术层面的跃升能否换来稳态?答案还在风里,但平壤显然打定主意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