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中印空军这几十年的较量,咱们回头看看东边——中国空军和日本航空自卫队这盘棋,到底是怎么下到今天这个局面的?
特别是中国空军从曾经完全被压制,到彻底扭转局势的那个关键时间点,到底在哪?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事。
要说清楚这个,先得看看日本航空自卫队这支队伍是怎么“武装”起来的。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一开始那是被美国看得死死的,生怕它再爬起来。
但进入50年代,冷战铁幕一拉,苏联在东方阵营里气势正盛,日本和韩国自然就成了美国对抗前线的棋子。
日本的地理位置,简直就是堵住苏联和我们中国向东出太平洋的咽喉要道,重要得不得了。
那会儿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主力部队,一大半都堆在北海道,为啥?
就为了防苏联可能的抢滩登陆呗!
正因如此,日本航空自卫队的装备,基本清一色是美式战机。
70年代那会儿,日本一口气从美国买进了140多架F4“鬼怪”战斗机。
等到了80年代初,又升级换代,开始引进性能更强的F15系列,主力型号就是F15J。
这批F15J现在日本还在用呢,数量有200架出头。
你想啊,在那个年代,手上攥着300多架F15J和F4战机的日本航空自卫队,面对当时无论是咱们中国空军还是苏联远东空军的家底,那优势真是明摆着的。
苏联那边,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那一片,远东区域的部署力量相对有限。
而我们中国空军在80年代是什么光景?
主力还是歼7、歼6这类二代机,稍微先进的歼8战机早期型号才刚出来,还一身毛病没解决呢。
所以跟日本的F15J、F4这些战对抗?
那是实实在在的代差!
F15作为正宗的第四代重型战机,航程远、载弹量大,优势巨大。
直到现在2025年,美国最新改型的F15EX还在生产线上呢,可见其设计确实有生命力。
具体到我们国家的东南沿海,当年在东海上空的过招,情况经常是这样的:咱们的歼6、歼7腿短,滞空时间也短。
日本那边占着战机航程的优势,就跟打“太极拳”似的,不紧不慢地绕圈子,兜来兜去。
结果常常是我们的战机油料告急,不得不先掉头回家。
这种“有心无力”的场面,在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真不算少见。
那会儿海空力量上的差距,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博弈的态势。
转机出现在1992年,咱们从俄罗斯引进的第一批苏27战机终于飞回了国。
这可是个标志性事件!
整个90年代,咱们陆续进口了70多架苏27系列,包括单座的苏27SK和双座的苏27UBK教练机。
从此,解放军空军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在重型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不过话说回来,70多架的数量,杯水车薪啊。
华东、华南、京津几个核心方向都得照顾到,平均分一下,一个方向也就二十来架。
在先进战斗机的整体数量上,那时候跟日本比,还是很吃亏的。
可以说一直到90年代末期,咱们在先进战机的数量和质量上,别说对日本了,就算面对某些海峡方向的力量,优势也并不明显。
但历史性的追赶恰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98年,国内组装的苏27SK,也就是我们自己型号的歼11A战机,开始批生产了。
这一批就装备了100多架。
同时期,我们还从俄罗斯采购了100架苏30系列战斗轰炸机,也逐步交付到位。
这些苏30对地攻击能力很强,是另一个维度的补充。
所以到了2005年前后,中日双方手里的第四代战斗机总数(包括国产和进口),算是拉平了,基本旗鼓相当。
不过,这“旗鼓相当”里头也埋着问题。
我们的先进战机要守护的东西南北方向太多了,不可能全堆在东南沿海。
真要是单看东海或当面这个焦点区域,咱们能马上调过去的四代机数量,那时还真不一定有日本部署得多,压力还是存在的。
日本呢?
它也没闲着。
它利用美国F16的技术基础,自己捣鼓出了一个改进加强版,叫F2战斗机。
这个项目也挺有意思,算是日本在航空工业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21世纪一开始,F2就开始量产了,前后生产了98架,不过现在摔摔打打外加退役了一些,大约就剩70来架在服役了。
随着老旧的F4逐渐退场,F15J和F2这“一大一小”(重型+轻型多用途),就成了日本航空自卫队当下300来架战机的核心力量。
2005年之后,咱们的国产战机发展,那才叫真正开始“踩油门”,进入了快车道!
2006年,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歼10A战斗机定型了!
紧接着2007年,基于歼11A技术、全面国产化的歼11B战斗机也定型成功!
这两个型号一经搞定,那生产速度是相当快。
根据外面不少军迷和媒体报道的说法,歼10系列和歼11系列加起来,在早期批次就生产了起码600架以上!
要知道,在2015年之前,这俩兄弟绝对是撑起咱们空军门面的顶梁柱。
歼10A和歼11B,性能上差不多属于第四代战机的中期水平。
别忘了我们之前攒下的家底——歼11A、进口的苏27、苏30这些老资格。
这么一通算下来,到了2015年前后这个节点,解放军空军和海航部队手里拥有的第四代战斗机总量,已经突破1000架的大关了!
这在数量上,对任何区域内的对手,都形成了压倒性的规模优势。
请注意,这时候主要还是“数量”上的压倒。
技术性能上实现全面领先,那是2015年之后的事了。
没错,2016年、2017年、2018年,这三年是咱们空军装备“井喷”的爆发期。
新一代的国产战机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扎堆亮相:作为四代半战机的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和歼10C中型多功能战斗机先后定型量产;更震撼的是,我们的首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也横空出世并迅速形成战斗力!
这生产列装的速度,远超外界早先的普遍估计。
现在回过头看,到2025年了,各方分析普遍认为咱们的歼16、歼10C和歼20这三大主力“新锐”,装备的总数量加在一起,少说也有接近1000架的规模!
再加上之前那1000多架“老当益壮”的四代机(比如歼10A/B、歼11B、苏30等),我们拥有的第四代及以上标准的作战飞机总量,达到或迫近2000架这个数字的可能性极高。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规模已经是日本航空自卫队全部战斗机力量的约莫7倍之多!
这个差距,从纸面上看,真的是非常惊人了。
再看质量和代差。
目前日本航空自卫队拿到手的新锐战机,也就是几十架开始交付不久的F-35A/B(其第五代战机)。
它的主力依然是那些服役年头不短的老爷车——200多架F15J和几十架F2。
这些老家伙性能在当今世界显然已经大大落后了,面对我们不断更新的四代半和五代机群,技术代差是客观存在的。
更麻烦的是,日本想买新机替换旧机,数量上实在捉襟见肘,新老更替变得极为困难,有点“青黄不接”的尴尬。
2025年,日本公布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计划:准备砸重金,为现有的200多架F15J战机进行全面升级和机体延寿手术。
说白了,就是要这批服役几十年的老飞机,再硬扛几十年,计划用到2060年前后!
这个时间跨度之漫长,侧面印证了其更新换代面临的巨大困难。
再看我们这边,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歼20之外,我们自研的第二款第五代舰载战斗机歼35,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投入试用了。
未来的舰载航空兵力量将形成歼35(五代隐身空优+打击)+歼15T(弹射型四代半)+歼15D(电子战机)这样战斗力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强大组合。
展望未来十年,趋势只会更明显。
随着中国空军最后一批老旧的歼7、歼8开始批量退休,早期引进的苏27SK也渐渐到龄,咱们庞大的四代半(歼10C、歼11BG、歼16等)和五代机(歼20、歼35)的队伍,规模只会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这种持续的、大规模的、高质量的装备换血能力,是日本现阶段根本不可能具备的。
基于这样的发展路径和装备规划去推测,进入2030年代之后,中日两国在技术状态领先的现代化战机(主要指四代半、五代机这个层面)的保有量对比,差距大概率还会进一步拉大。
咱们的规模优势,完全有理由推测会达到日本的8倍甚至更高。
还有更令人期待的远方。
203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在同步推进的下一代战机(俗称“六代机”)南北项目,会不会已经开花结果,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呢?
这个目前还充满未知,但绝对是值得关注的点。
一旦我们的六代机成功亮相,那对于还在延寿F15J或者依赖F35的日本航空自卫队来说,恐怕就不止是数量差距问题了,技术上可能面临代际的“降维打击”。
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中国空军到底什么时候彻底压服了日本航空自卫队?
综合这个发展历程来看,2015年那个节点,我们在四代机规模上完成了绝对数量优势的积累,有了真正的“份量”。
但真正在技术和装备质量上实现系统性碾压态势,并让这种优势肉眼可见、无可辩驳,我个人感觉还是在2016年至2020年前后那几年——当歼16、歼10C、尤其是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歼20这“三驾马车”相继成熟并开始大规模服役,我们的四代半、五代机群规模迅速突破数百架大关,并且性能指标全面领先日本现役主力机型(F15J/F2)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之后,天平就彻底且不可逆转地向我们这边倾斜了。
至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各种新老机型发展的详细故事,背后的技术和战略考量,那内容可太丰富了。
咱们今天只是简单捋了下四十来年时间线的力量对比,以后有机会再一块慢慢细聊那些精彩曲折的内情。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