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任代理局长肖恩·达菲甫一上任,立即在机构内部抛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计划。他同时兼任美国交通部长,没有航天背景,却公开放话,称其核心目标是针对中国的登月时间表。
达菲表示,美国需要“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应对他口中的“战略威胁”,因为担心“中俄率先建立反应堆,可能宣布禁区,限制美国行动能力”。他展示了一份简报,要求在五年内,也就是到2030年前,在月球表面建造一座100千瓦级的核裂变反应堆。
PPT上的大跃进
这份看似宏大的太空计划,其实并非完全新鲜。NASA在2017年就曾提出过一个在月球建造40千瓦级反应堆的设想。当时,该方案计划用13年时间完成,同样将目标定在2030年。然而,这项早先的计划此后几年里并未获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讽刺的是,肖恩·达菲,这位曾参与真人秀的代理局长,一上任便迅速推翻了旧有的节奏。他不仅将原先40千瓦级的方案直接提升至100千瓦级,更将原计划的完成时间表压缩了足足七年,却仍旧要求在2030年前完成。他还给NASA下达了明确指令:30天内任命项目负责人,60天内向商业公司发布招标提案,并授予至少两份商业合同。
达菲发出这项高压指令时,NASA内部正经历着艰难时期。白宫强制裁员10%,大约1750名工作人员因此离开,导致机构面临人才断层。同时,白宫最新的预算对NASA也并不友好,总预算削减了25%,其中科学任务的经费几乎腰斩。
《行星学会》的专家直接评论,称这是“科学机构的灭绝级事件”。核反应堆计划虽然获得了首年3.48亿美元的拨款,但这笔资金在整体预算大幅缩减的背景下显得杯水车薪,并且需要从其他科研项目中抽出,进一步削弱了NASA整体的技术验证能力。
月球真难建电站
这种巨大的计划与实际能力的脱节,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NASA原先关于40千瓦反应堆的研究,甚至尚未走出设计阶段。现在,仓促间要将功率提升一倍多,并大幅提前部署时间,还需应对月球极端环境,无疑是巨大挑战。
月球环境对任何工程项目都构成严峻考验。月球缺乏大气层保护,表面温度变化剧烈,白昼可以达到摄氏100多度,夜晚则骤降至零下100多度。此外,月球还面临强烈的辐射和微流星体的持续撞击。这些因素都对核电站的设计、建造和长期运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长达14天的月夜期间,核反应堆的散热问题几乎是无解的难题。
与美国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探月工程一直秉持“小步快跑”的务实策略。预计2028年开始的嫦娥八号任务,将系统地验证月球基地的能源方案,包括模块化太阳能阵列和电缆网络等关键技术。
中俄联合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项目中虽然也包含了核能规划,但其采取的是“太阳能优先、核能补充”的渐进式发展路径。核反应堆的实际部署时间被设定在更为稳妥的2035年。这意味着,当美国在简报上拔高指标时,中国正稳健地推进月面基础设施的原型测试和技术验证工作。
比竞赛更可怕的事
回到最初的疑问,对中国来说,这件事情最糟糕的局面是什么?这并非是美国在月球上抢先一步,而是其在没有充分验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鲁莽发射相关设备可能引发的灾难。在美国整体工业基础系统性衰退,甚至部分领域已消失的当下,强行上马一个如此复杂的探月计划,其潜在的风险远超想象。
如果搭载核反应堆的火箭在近地轨道或月球转移轨道发生事故,数千克高浓度铀燃料可能在太空中形成一片放射性与物理碎片混合的“死亡星云”。这些碎片云将受轨道共振效应支配,周期性穿越地月空间的关键走廊,形成永久性辐射污染区。这些碎片在轨道力学作用下,将持续穿越地月空间及月球轨道,威胁后续所有探月任务。
更严重的是,如果美国这些反应堆在月面安装失败,导致核泄漏,那将是无法挽回的后果。核泄漏将直接污染月球极地宝贵的水冰资源,尤其可能摧毁沙克尔顿陨石坑中百万吨级的战略水冰储备。这批水冰是全人类建立月球基地的关键资源。
美国近年来的火箭发射事故率在5%至7%之间,SpaceX的星舰至今也未能彻底解决返航爆炸问题。NASA与SpaceX公司内部长期存在急于求成的文化,屡遭批评。
在达菲设定的60天高压决策周期下,以及政治高压的驱动下,美国这些核反应堆的安全审查流程极有可能被大幅压缩。更令人不安的是,为规避国内严格的监管,美国甚至可能委托商业公司以“民用载荷”的名义进行发射,这将进一步削弱核安全标准。
结语
如此缺乏深思熟虑的行动,将直接拖慢人类太空探索的整体进程,阻碍人类建立永久月球基地的宏伟目标。这种行为可能使相关方成为全人类的罪人。真正的战略威胁,从来不是来自他国和平的太空探索,而是源于自身盲目自大、脱离现实的政治决策。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