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署名文章,让勒布朗·詹姆斯同时登上了中美两国的热搜榜首,只不过两边的话题完全相反。 《人民日报》刊登了所谓詹姆斯撰写的《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中国网友纷纷称赞“老詹有觉悟”,美国媒体却紧急辟谣“他根本没投稿”。
这事儿尴尬就尴尬在,文章末尾明明写着“本报记者王亮采访整理”,却偏偏要把詹姆斯列为唯一作者,这种操作在新闻行业里确实不太常见。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詹姆斯中国行期间接受的媒体群访,并不是专门给《人民日报》写的独家稿件。 詹姆斯团队的消息人士很快向美国媒体澄清,强调这些言论是公开场合的采访内容,没有以文章形式专门投稿给任何媒体。
换句话说,詹姆斯确实说过那些话,但他并没有主动要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人民日报》处理这事的手法很有意思。 他们用第一人称视角呈现文章,读起来就像是詹姆斯亲自写的一样亲切自然。
文章里老詹分享了他第15次中国行的感受,还提到重逢13年前认识的中国大学生牛梓薇的故事,现在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觉得这就是詹姆斯本人在和你聊天。 报纸在文章底部标注了“接受采访并经过编辑”,但同时又把詹姆斯署名为作者,这种双重身份标识确实会让人困惑。
美联社最初报道这件事时直接炸 锅了,他们声称詹姆斯在通过“篮球外交”缓和中美关系。 这个标题在美国保守派媒体圈里引发轩然大波,各种批评声音接踵而至。 ESPN和The Athletic赶紧跟进澄清,解释说这只是采访内容整理,不是詹姆斯主动投稿。 这个纠正过程本身就显示了跨国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和文化误读。
詹姆斯这次中国行是他时隔六年的再次来访,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第15次来到中国。 虽然只在上海和成都各停留一天,但中国球迷的热情丝毫未减。 网传照片显示活动现场人潮涌动,球迷们高举手机尖叫着,甚至因为太过热情发生了推搡和拥堵情况。 这种场面足以证明詹姆斯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篮球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除了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詹姆斯此行还接受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参与了国家青年队的训练课,与李梦、赵睿、崔永熙等中国篮球明星互动。 这些活动都被精心记录并传播出来,构建出一个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体育大使形象。 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关系微妙的背景下,这种体育交流显得更加珍贵。
商业利益在这件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詹姆斯此次中国行由耐克赞助,这是他与耐克合作的第15次中国行,也是他首次耐克亚洲行20周年纪念。 活动中詹姆斯身着耐克上衣,脚踩限定签名鞋,以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为背景拍摄宣传照。 这些商业元素与文化交流内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叙事网络。
从青涩少年到联盟老兵,詹姆斯几乎每年都会来到中国与球迷互动。 这种坚持在NBA巨星中并不多见,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詹姆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是长期且持续的,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商业造访。
文章中还巧妙嵌入了两个重要数字:23不只是他的球衣号码,也代表了他即将迎来的第23个NBA赛季;15是他职业生涯中开展中国行活动的次数。
版权问题成为这次事件的核心争议点。 媒体人付政浩指出,如果事先未得到詹姆斯本人授权或同意,直接将采访内容包装成詹姆斯的投稿并将他署名为作者,从新闻发布流程角度而言确实有些不妥。 虽然《人民日报》标注了采访整理信息,但这种操作方式在严谨性上存在争议。
这件事展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 同样的内容,如果是詹姆斯受访时说的话,通常会被理解为商业行为;但如果是詹姆斯主动投稿,则会引发更多政治层面的解读。 这种微妙的区别在中美两国不同的媒体环境下被放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国际关注的“罗生门”争议。
英国路透社在报道这件事时提到,詹姆斯与中国球迷有深厚联系,还提到中国计划在2019年之后首次恢复举办NBA比赛。 他们认为詹姆斯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更成为了文化沟通的使者,用篮球这项运动架起了跨越国界的桥梁。 这种国际媒体的关注本身也说明了事件的重要性。
现在最令人玩味的是,在这场跨文化的误解与澄清中,詹姆斯本人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对此事公开说明。 这种沉默到底意味着默许还是否认? 如果体育明星的言行注定要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被多重解读,我们到底该如何衡量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真实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