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毛主席说:崇祯是个好皇帝!这个好皇帝,为何成了大明末代皇帝?
新闻动态
毛主席说:崇祯是个好皇帝!这个好皇帝,为何成了大明末代皇帝?
发布日期:2025-07-10 12:42    点击次数:85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死亡方式最为惨烈的,非明朝崇祯皇帝莫属。他在三十多岁的年纪自缢于北京煤山,留下一句“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有多少国君能走到这一步?更让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居然评价过:“崇祯是个好皇帝!”好皇帝为什么会亡国?是天命不济,还是人心散了?到底是棋差一招,还是命里注定?历史的层层谜团等着我们去揭开。那么,咱今天就不妨聊聊:毛主席为何说崇祯是“好皇帝”?而又为何“好皇帝”会成了大明的末代天子?这个案子,不查到底,心里总是痒痒的。

关于崇祯的“好”,有人捧,有人骂。历史爱搞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对立”。一拨人说,崇祯是难得的清官皇帝,铁面无私、废除阉党、节约成习、用人不拘一格——换谁来都得给他竖大拇指。可另一派却撇嘴:皇帝哪有做得这么窝囊的?该狠就得狠,掌控不了局面,还是不合格。有人夸他自律,说白了就是自己裤裆打补丁,大明却照样穷得叮当响;有人讽他果断,结果不照样把能干的袁崇焕坑死,还整天疑神疑鬼,身边总是少了个能顶事儿的。有人将崇祯跟朱元璋比:门槛儿一边高一边低,朱元璋白手起家,转眼间江山稳固,崇祯却遗臭万年,死无全尸。真是天差地别。可是,毛主席那句金口玉言,让所有人犯了难——他到底好在哪儿?别急,咱们慢慢拆。

咱们先来扒一扒崇祯上台时的处境。明朝晚期那会儿,天灾就跟家家户户过年的对联一样,一年一换样样来——北边闹旱灾,南边发水灾,中间地震一锤下去,紧接着一场蝗灾,一年到头都没得消停。朝廷没钱,百姓吃不饱肚子,地方官吏捞钱数不清,谁都觉得日子难得熬。东北方向,女真崛起变成后金,后来清朝的祖宗,虎视眈眈,时不时就跑来抢地、打劫,防线像筛子一样破洞越来越多。国内农民要么起义,要么准备起义。“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左一波右一拨,谁都管不了,再加一句“朕即江山”,谁都想分一杯羹。老百姓怎么评价?不少人骂:“皇帝节俭得连自己都快饿死了,可我们还是没饭吃;皇帝抓了魏忠贤,可又杀了能打仗的袁崇焕,有什么用?”有人干脆拍桌子:“再有能耐的皇帝,也不能让锅里冒烟吧?”有支持的,有冷嘲热讽的,都各有各的道理。

但紧接着出现了表面的风平浪静。崇祯刚上台那会儿,雷厉风行,魏忠贤一伙刚被清算,老百姓看得挺解气,满朝文武也松了口气。“宫里省吃俭用,这皇帝真实在!”大街小巷开始流传着他穿着打补丁长衫的故事,甚至有传说他带头关灯节电(虽然没有电灯,也算意思一下)。一度似乎稳定了下来,人人相信崇祯能扛得住压力。可暗地里麻烦才刚开始。魏忠贤虽死,朝中党争却没消停,东林和阉党换着法子勾心斗角,内斗比武侠片还热闹。崇祯最头疼的,其实不是外面的女真,不是老天爷下雨下不完,而是自己手底下这些嘴皮子比菜刀还快的“大臣们”。反对声越来越大:“你节俭没错,可全天下的钱就靠抠着使能挽救社稷吗?农民吃不上饭,百姓流离失所,手里再穷也救不了命。”但崇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小算盘”——杀魏忠贤是正义,节俭是美德,用人要创新,可是钱从哪儿来,粮食谁去种,仗谁来打,问题却越来越大。

就在所有人以为困局僵住时,历史来了一记大反转:李自成的起义军竟然势如破竹,直逼京师。所有人的观念轰然崩塌。之前还说老天爷倒霉、北边民族作乱,最后居然亡在自家人手里。剩下的官员、士绅四散奔逃,守城的士兵一哄而散,只留下崇祯一个人坐守紫禁城,叹息:“天下臣民,皆赖朕躬,朕死无面目见先帝!”这一刻,之前关于“节俭”、“清算阉党”、“用人创新”的所有话题都灰飞烟灭,大明的江山终究还是没保住。谁能想到,一个被毛主席称为“好皇帝”的人,最后会走向这么个结局?其实,前文一直提到“钱从哪儿来”——国家没钱。赋税愈发沉重,老百姓实在熬不住,农民军揭竿暴动,内外夹击。有人这才醒悟:问题的根是财政。之前魏忠贤能摊派到江南富绅多收银两,到了崇祯手里,他既不敢大刀阔斧查剥富人,又揽不住地头蛇,结果税收更指望老百姓,民间苦不堪言。那些“节俭”的神话一夜之间变成了“捉襟见肘”的笑话。原来,这一切崩塌早有伏笔,只是大爆发来得太快。

历史仿佛进入一潭死水。李自成进京后自称皇帝,老百姓以为要过上新日子,满怀希望,没想到换汤不换药:赋税更狠,灾难不断。原本热血沸腾的起义军,分赃不均,很快四分五裂,老百姓日子还是没过好。清军这时趁虚而入,山海关一战后,八旗军入关,北京易主。明朝老臣下跪投降,江山一夜变色。似乎一切都归于平静,实则危机越来越大。地主、官僚转身变成新朝的拥护者,普通百姓成了最大输家。各方纷争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割据,军阀队伍把“抢劫”当家常便饭。江南富户也成了新朝眼中的肥羊,倒了旧账还得被搜刮。各派系根本分裂成“砂锅炖豆腐,一锅散”。有人恍然大悟:当初骂崇祯“没能耐”,现在才发现,后来的新皇帝们“能耐”更大,交的税更多,日子更难熬。明朝亡了,百姓希望却一再破灭。

说到底,节俭并不能救命,果敢往往容易伤人,创新有时反噬自己。崇祯皇帝,人品没大错——节约、果断、改革、打铁还要自身硬,可惜用到了不该坚持的地方。说他是“好皇帝”,其实只能算得上“老实皇帝”。结果呢?江山毁在“老实人”手里,真是莫大的讽刺。有人说,如果让朱元璋、雍正、乾隆轮流主持大局,大明未必就会灭亡。可历史没机会重开副本。崇祯的困局就是这样:会管钱的人手下无兵,会用人者身边无良将,疑心病重容易砍错脑袋,不信任别人也不肯大度一点。杀了魏忠贤,换来朝中士气大伤;节约银两,换来财政崩溃。最后没钱救灾,没粮御敌,仗也打不动,内忧外患中走到绝路。有人揭穿:“美德无用,两袖清风能撑起天下才怪!”对比现在,国家兴亡恰恰不止看头脑,看胆识,看筹谋。假如把崇祯的节俭精神当成万能良方,恐怕不会有几个大国能撑到今天。

各位看官,咱想问一句:要是把崇祯皇帝的那份节俭、那份勤奋放到今天,能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的大难题?有的人觉得“老实人总是吃亏,世道只认狠角色”;有人却说“不作恶就是本分,好人未必没有好报”。你更支持哪种观点?大明的亡国,是“老实”值得被歌颂,还是只能落下“窝囊”二字?咱们评论区见分晓,哪种观点能说服你呢?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