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限电源的控制策略需实现能量双向流动、输出精确调控及多象限稳定运行,常见策略如下:
1. 双闭环控制(电压外环+电流内环)
• 基本原理:以电压外环稳定输出电压,电流内环快速跟踪电流指令,形成嵌套闭环。
• 优势:兼顾稳态精度与动态响应,电流内环可限制最大电流,保护系统;电压外环确保输出电压稳定,适应不同负载。
• 应用:广泛用于要求电压/电流精准控制的场景,如电机驱动、电池测试等。
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基本原理:通过合成空间电压矢量,使逆变器输出的电压波形更接近正弦波,减少谐波失真。
• 优势:电压利用率高(比传统正弦PWM高15%),输出谐波含量低,提升电能质量,适合高频化设计。
• 适配场景:多电平拓扑或需要低谐波输出的四象限电源。
3. 模型预测控制(MPC)
• 基本原理:基于系统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状态,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如输出误差、开关损耗)选择最优开关状态。
• 优势:动态响应快,可直接处理多约束条件(如电流限幅、电压范围),适应非线性负载。
• 局限:对模型精度依赖性高,计算量较大,需高性能控制器支持。
4. 模糊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 模糊控制:基于专家经验设计模糊规则,无需精确数学模型,应对系统参数变化或非线性特性。
• 自适应控制:实时识别系统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如PI参数),维持控制性能稳定。
• 适用场景:负载波动大、模型不确定的工况,如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四象限系统。
5. 能量双向流动控制
• 核心目标:实现电源在“供电”(正向能量)与“吸收”(反向能量)模式间平滑切换。
• 关键技术:通过检测负载电流方向判断能量流动趋势,提前调整功率开关的导通逻辑,避免切换时的电压/电流冲击;结合储能元件(如电容、电感)缓冲能量,确保过渡平稳。
6. 前馈控制补偿
• 基本原理:将已知的扰动(如输入电压波动、负载变化)提前引入控制环节,预先补偿其对输出的影响。
• 优势:减少扰动导致的输出偏差,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常用于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场景。
这些策略可根据应用场景组合使用(如“双闭环+SVPWM+前馈补偿”),以平衡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