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金属探测仪主要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利用交变磁场在金属物体中产生涡流,进而检测金属。扩大其探测区域,需要从设备自身参数调整、外部环境优化以及辅助工具使用等方面着手,以下是具体的方法:
设备参数与配置优化
增大发射功率:大部分地下金属探测仪都具备发射功率调节功能,在设备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发射功率,能够增强探测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强度,从而扩大磁场覆盖范围,进而增加对更远距离金属物体的感应能力。但需注意,发射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电池消耗加快,且增加设备发热,影响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更换大尺寸线圈:探测线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探测范围,一般来说,线圈尺寸越大,产生的磁场覆盖面积就越大。可以根据探测仪的型号,选择适配的更大尺寸线圈进行更换。比如,将原本直径较小的线圈更换为直径更大的线圈,能够显著扩大探测区域。不过,大尺寸线圈可能会降低设备的灵敏度,对小尺寸金属物体的探测效果可能会变差,使用时需要在探测范围和灵敏度之间做好平衡。
优化频率设置:不同的金属对不同频率的磁场响应不同,一些金属探测仪支持多频率探测模式。通过调整探测频率,找到目标金属最敏感的频率设置,能够提高探测效率和范围。例如,对于一些深层的有色金属,较低的频率可能更有利于探测;而对于浅层的铁磁性金属,较高频率可能效果更好。
外部环境改善
减少干扰源:金属探测仪的工作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从而降低探测效果。在探测前,应尽量远离高压电线、变压器、通信基站等强电磁干扰源,一般建议保持至少 10 米以上的距离。同时,也要避免在金属物体密集的区域(如废旧金属堆放场、钢筋混凝土建筑附近)进行探测,减少周围金属对探测磁场的干扰,使探测仪能够更准确地感应目标金属。
选择合适的探测场地:土壤的导电性、湿度等因素会影响磁场的传播和衰减。相对来说,干燥、疏松、导电性弱的土壤环境更有利于磁场传播,能扩大探测范围。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在这样的场地进行探测,避免在潮湿的河滩、盐碱地等导电性强的区域探测,因为这些地方会使磁场快速衰减,缩短探测距离。
辅助工具与方法运用
使用信号放大器:在探测仪的接收端连接信号放大器,可以增强接收到的金属信号强度,使探测仪能够识别更微弱的信号,从而扩大有效探测距离。不过,信号放大器的使用需要与探测仪进行适配,并且要注意防止引入额外的噪声干扰。
多次重叠探测:采用多次重叠探测的方式,即按照一定的网格或路线,每次探测区域有一定的重叠部分,这样可以避免因探测区域边缘信号减弱而导致的漏检,从整体上扩大对目标区域的有效探测范围,确保没有金属物体被遗漏。
借助测绘工具规划:在大面积探测前,利用 GPS 定位设备、卷尺等测绘工具,对探测区域进行规划和标记,合理安排探测路线和范围,确保探测过程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探测盲区,从而更高效地利用探测仪的探测能力,间接扩大探测区域的覆盖效果。
LK-23 电缆式液位开关
THV-23 连杆式浮球液位开关
ST-N16-2 连杆式浮球液位开关
GSK-2A 连杆式浮球液位计
SCB3111 连杆式浮球液位控制器
KHU700 连杆式液位计
LY-K23 连杆式浮球开关
KGU13 连杆式浮球液位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