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惠州商务局一则关于追回错发补贴的公告引发轩然大波。公告要求28名因审核疏漏获得补贴的申请人在8月25日前退还资金,否则将纳入个人信用记录。这一举措瞬间点燃了公众的关注热情,不少人纷纷质疑其合理性。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根据惠州商务局发布的公告,因审核环节出现疏漏,原本仅针对乘用车置换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错发给了28名旧车登记类型为货车的申请人,涉及金额达30万元。依据《民法典》中关于不当得利返还的规定以及《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商务局有权追回这些错发的资金。于是,便有了要求8月25日前退款,否则通过法律程序追缴并纳入征信的公告内容。
然而,这一公告却引发了诸多争议。从时间上看,公告发布到截止日期仅有19天。对于货车司机等群体来说,他们流动性强,可能无法及时关注到政务信息,这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因非主观故意而逾期未退还补贴,进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缺乏人性化考量。
在网友们的评论中,不满与质疑声此起彼伏。有网友怒斥:“错发补贴是政府审核的问题,怎么能把责任全推到老百姓身上,这不是转嫁责任吗?”也有网友表示:“至少应该有个事先通知或者宽限期吧,这么短时间内要求退还,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就逾期了,这不是坑人吗?”
从征信纳入条件的法定标准来看,当前征信系统主要针对金融履约行为,如贷款逾期、信用卡违约等,通常金融机构会设置宽限期,逾期一定天数(如30天或90天)才会上报征信。但政府此次追缴补贴的行为属于非金融场景,是否适用同样标准,目前并无明确的统一规定。
目前,事件仍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尚未有进一步的官方后续举措。但可以确定的是,政府追回错发补贴本身是合理合法的,这是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和政策公平性的必要举措。
政府部门在行使权力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此次事件中,商务局更应先采取柔性措施,如逐一电话通知申请人、设置合理宽限期等,而不是直接以征信作为追回条件。相关部门执法应该有温度,面对老百姓应该有耐心。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