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约西·科恩谈美国反犹:历史的回音在今天街头响起
夜里十一点,特拉维夫大学老楼还亮着灯。约西·科恩教授的办公室总是堆满旧报纸和泛黄地图,他喝咖啡喜欢加两勺糖,窗台上摆着一只刻有“1933”字样的小铜钟,是他祖父逃离德国时带出来的。前几天,校广播间录节目,他突然冒出一句让全场都僵住的话:“下一个对犹太人举起屠刀的,很可能就是美国。”话音落地那会儿,我正好路过食堂,还听见有人低声咒骂,也有人沉默地把这句话记进了手机备忘录。
你要说这是危言耸听?其实,这老头子研究欧洲反犹史二十多年,家里墙上挂满了各种“禁止犹太人入内”的招贴画。他不是吓唬谁,只是习惯从历史缝隙里找蛛丝马迹。
说到数据,美国自己也藏不住事儿。FBI去年统计仇恨犯罪时发现,有三成多冲着犹太人去,今年又翻了一倍多——七千多起,每天平均二十宗。有个朋友在纽约皇后区做面包师,说自家附近那座小会堂被烧得乌漆嘛黑,好几个礼拜都没人敢去祷告。有时候新闻就像隔壁邻居吵架一样近,比如麻省理工有个学生被推下楼梯、曼哈顿一位老人牙齿掉光手骨折,还有博尔德市集会上火焰喷射器乱窜。这些,不是电影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2025年的美利坚。
转念想想,其实美国社会里的反犹情绪,从来不是一天两天冒出来的。小时候我叔公常讲,他们1920年代刚移民纽约时,小学门口贴的大字报写着“滚回你的东欧去”。波士顿唐人街附近,那时候还有酒吧老板拒绝卖面包给戴帽子的客人(他们觉得只有东欧来的穷鬼才爱戴帽子)。名校偷偷改招生政策限制人数,中产阶级怕饭碗丢了,大商贩嚷嚷市场快被占完……这些细节,现在听起来跟社交媒体上的标签没啥区别,就是换了个平台而已。
19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每日邮报》还登过一幅漫画,把银行家的鼻子画得尖尖长长,一看就知道影射谁。我外婆当年就在芝加哥做裁缝,她悄悄告诉我,“我们都假装自己信路德教”,只为能租到房子。当初以为只是经济差,现在看来,人心的不安和仇恨比经济危机更难熬过去。
再往后看,今年MIT搞的一项研究发现,看过极端内容的人,对“犹太人不可信”的认同度直接飙升四成多。这事搁五年前根本没人信,可现在算法精准投喂,让焦虑青年变成愤怒青年。一位高中老师朋友私底下吐槽,新教材竟然问学生:“你觉得‘某群体’是否影响国家经济?”虽然最后撤稿,但孩子们已经传开玩笑梗图,“数学题不会算,就怪隔壁小本(意指班上的唯一一个戴基帕的小孩)。”
政治层面更微妙,两党表态模糊——民主党生怕惹火烧身,共和党干脆放任极端分子胡说八道。《反犹太意识行为法案》出台,本来想着保护少数群体,却因为封杀声援巴勒斯坦言论,引发更多怨气。“压制自由”这个锅甩出去,不管砸中谁,总归有人要受伤害。今年春季,以色列军事行动导致巴勒斯坦平民死亡数字突破三万八千,全世界年轻人在TikTok刷到医院废墟、学校爆炸现场,再看到美金援助清单,自然开始迁怒身边所有与以色列沾亲带故的人。“为什么我们要替别人买单?”这种声音越来越大,有种风雨欲来的味道。
哈佛、耶鲁这些地方,以前最讲究身份隐私,如今连储物柜上都会出现纳粹符号。我远房表妹今年考进哥伦比亚大学,她打电话回来哭,说舍友往她书包塞匿名恐吓信,还劝她别再公开用希伯来语聊天。据社区组织统计,高达78%的家庭已经不敢让孩子暴露身份,这跟30年代德国柏林郊区那些匆忙搬家的故事何其相似?
有意思的是,以色列国内对科恩教授这番话也闹开锅。一档深夜访谈节目主持人大骂他破坏国家安全,但第二天早晨,他办公室门口却堆了一摞资料夹,还有匿名便签写着:“我们知道你没撒谎,只是不敢承认。”甚至还有份来自洛杉矶某地下组织内部会议记录,上头密密麻麻都是如何利用网络煽动情绪的新招数。据说,那份文件后来送到了内塔尼亚胡侄子的邮箱,不过真假难辨,这年头流言跑得比真相快很多倍。
美国政坛耐心逐渐消耗殆尽,一些资深议员私底下抱怨:“我们到底为什么还需要那个永远制造冲突的小兄弟?”但现实很简单,美国需要以色列扎根中东当摄像头,需要它帮忙掌控石油路线,同时牵制沙特伊朗等强邻。所以即使棋盘失控,该走还是得走,只不过代价慢慢转嫁给普通百姓罢了。而每次局势紧张,都免不了有无辜者遭殃,这是从俄克拉荷马乡村老太嘴里流传下来的一句土话,“风暴来了先倒霉的是院里的鸡。”
采访尾声,主持人问出了所有观众心里的疙瘩:“你的意思是,美国真的会重演纳粹那套吗?” 科恩摇摇手,没有正面答复。他盯着桌角那枚祖父留下的小铜钟出神,然后轻轻叮嘱一句,“灾难之所以降临,是因为大家总觉得轮不到自己。”这句话让我想到小时候奶奶讲述村庄水灾,每次洪水未至,总有人坚称“不可能淋湿我的炕”。
窗外雨点敲打玻璃,我顺手翻出一本1919年的《新泽西日报》,首页赫然印着“防止异族渗透”的标语。百年前如此,如今又何尝不是?只是换了一副皮囊罢了。有时候,人类最擅长重复错误,却最不会记住疼痛。这或许才是真正让人生畏之处吧——冷静而真实,比任何惊悚故事都更叫人生寒背脊凉。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素材参考环球网2023-11/11报道及芝加哥移民口述档案等历史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