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想要对华石油提价,背后原因实在让人唏嘘!
国际油价这两年起伏得跟过山车似的,中俄之间谈判桌上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马上就要带着任务来中国了,这次是定期会晤,但看架势,可不止走个过场那么简单,说白了就是奔着“价格”来的。
这位被称作普京左膀右臂的人物,被安排亲自出马,背后的压力肉眼可见。
其实风声早就出来了,有学者提前放话,说中俄可能讨论一种全新的“采购折扣”方案。听懂点门道的都明白,意思就是俄罗斯觉得自己这些年给中国和印度卖能源便宜太多,现在撑不住,要涨点价补补血。
回头翻翻账本才知道有多难受。俄乌冲突爆发以后西方制裁没完没了,原材料出口收入一年掉了超过20%,财政赤字比预期高五倍,就连政府第四季度开支都不得不砍一刀。这还没算上战争那堆花钱如流水的项目,每天都是硬撑着往前走。
再看数据更扎心,今年1-9月中俄贸易额降到了1636.2亿美元,同比下滑9.4%。其中,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更是跌去了11.3%。这种时候谁还能装作若无其事?没人能假装轻松,一切都写在数字里边儿呢。
说到石油,中国依然坐稳了大客户的位置。2025年第一季度从俄罗斯进口2431.57万吨,占总进口量将近18%,妥妥地最大供应国。但别光盯着份额,其实数量已经开始往下掉——今年头四个月,比去年同期少进14.3%的货。而且按照美元算,今年买俄罗斯石油只花170亿多,比去年同阶段直接省下24%。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不用猜,谁家生意不是精打细算。这几年中国市场变化很快,不只是靠一个供应商吃饭。不信去瞅瞅排名:除了老朋友沙特、伊拉克,还有马来西亚突然异军突起,一季度直接干到1861万吨,同比增长36%还多,把沙特挤成第三名。一句话,多元化策略玩得飞起,就是不给任何一家绑死手脚的机会。
现在最尴尬的是还是莫斯科自己。一方面能源对亚洲出口保持稳定,看起来挺美,但低价换来的体面根本站不住脚。全球市场偏向买方,谁敢随便抬价?布伦特原油10月份曾经跌破85美元每桶,这种行情底气在哪儿?
即使如此,也挡不住有人念叨要涨价。有些炼厂看到美国又搞新制裁,对俄油轮动手,都开始慢慢把目光转回中东原油。今年前九个月,中国整体原油进口增长接近12%,但支出增幅不到7%。仔细琢磨一下,全靠渠道分散、议价灵活,没有哪条链子是一碰就断的大动脉。所以别人闹腾归闹腾,大局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实力,更是胆量问题。
历史经验摆在那里,中俄大型能源合作什么时候顺利过?当初那个著名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从立项到签约拖了一茬又一茬,到最后也只能接受按中国标准结算,因为单纯参照欧洲溢价值根本行不通。庞大的需求搭配高度开放的供应网络,本土企业该怎么选,还用教吗?
而今这个节骨眼上,再提涨价目标,无非是希望借机缓解财政压力罢了。但现实一点讲,这套剧本早被各路玩家摸透。在供需关系逐渐倒向买家的年代,没有什么铁律可以永远有效——尤其是在涉及资源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时候,“朋友归朋友,该讲条件时一句不会少”。
当然,对外部环境敏感的不只是政府部门,各类企业也都做好两手准备。据说部分炼厂近期减少从北方港口采购,将订单重新分配给中东伙伴。“战略耐心”“市场智慧”,这些词虽然听起来空洞,却真真实实存在于一次次交易选择当中。不怕你喊高,只怕我选低;愿意合作,但绝不会任人宰割,这就是现状,也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常态吧。
所以表面上大家笑脸相迎,会谈热络,其实暗流涌动,各自算盘打得啪啪响。一旦出现供需紧张或者政策变化,第一个反应肯定不是慌乱,而是加速调整组合拳,让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兜里。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各种所谓传闻或压力,总能看到淡定处理、不急躁、不冒险的一面,那不是运气,是底牌够厚、思路够清楚造成的效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