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接盘,本土化挑战仍存
产品展示
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接盘,本土化挑战仍存
发布日期:2025-11-22 11:50    点击次数:156

上海陆家嘴的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内,标志性的绿色Logo依旧醒目,但一场足以改写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交易已然落定。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宣布将其中国零售业务最多60%的股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交易估值约为40亿美元。这家在中国市场深耕26年的咖啡巨头,从此进入“全球品牌+本土资本”的共治时代。

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博裕资本将获得相应股权权益,而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估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估值包括交易所得、星巴克保留的40%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授权费预期价值。

01 交易落定:星巴克中国迎来博裕时代

经过多轮角逐,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最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方。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双方共同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这场交易的估值体系打破了传统股权收购的单一逻辑,构建了 “即时变现+长期分润”的复合价值模型。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的总估值由三部分构成:博裕收购60%股权支付的40亿美元对价中,24亿美元为直接股权交易款;星巴克保留40%股权对应的权益价值约16亿美元;以及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品牌授权费。

博裕资本最终在竞购战中胜出,关键因素在于其精准匹配了星巴克中国的核心诉求。博裕的投资组合已形成覆盖高端零售(北京SKP)、大众餐饮(蜜雪冰城)、物流(极兔快递)的消费生态。这种协同性是其他纯财务投资者无法比拟的。

02 战略重构:从“全资直营”到“轻资产合作”

星巴克此次股权出售,标志着其在中国战略角色的深刻反思与调整。这不是彻底的撤退,而是释放“结构性瓶颈”以谋取下一阶段的成长。

从“增速引擎”到“结构瓶颈”,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8%,客单价也环比下滑。

瑞幸咖啡、霸王茶姬、喜茶等众多本土连锁品牌迅速扩张,推出椰乳拿铁、芝士奶盖珍珠奶茶等创新产品,且常伴有大幅促销活动。本土竞品以更低价、更便捷、数字化运营切入,剥蚀了星巴克的“高端+体验”护城河。

中国消费者尤其年轻一代,对品牌身份感与国际符号的敏感度下降,对“性价比”“便捷”“本土风味”诉求上升。相对于诸多快速扩张的竞争对手,星巴克的高端身份标签正在褪色。

成本、租金、人工、原材料等方面的上涨,使得直营扩张模式的收益曲线愈发陡峭。而中国咖啡市场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增量放缓、结构调整期”。星巴克出售股权是一种从“全资直营”向“轻资产+本地深耕”转变的战略转型。直营模式意味着大规模自建、自营门店的重资产投入。

通过出售股权、接受本土合伙人资金与运营能力,可帮助星巴克降低资本沉淀、提高资金效率。

03 竞争困局:星巴克在华增长乏力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来自本土品牌的压力。瑞幸咖啡通过提供更低价格和大力度的折扣策略,在门店数量上已超越星巴克。为应对竞争,星巴克已在中国市场采取降价措施,这一策略虽有助于保持客源,但对利润造成了压力。

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的业绩报告看似亮眼:营收增长5%至31.05亿美元,第四季度同店销售实现2%的正增长。

但深入拆解数据可见,这种增长建立在脆弱的“量价背离”基础上:同店交易量增长9%的同时,客单价却同比下降7%,且连续两个季度加速下滑。客单价下滑已从短期促销演变为趋势性问题。2025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为应对瑞幸的“9.9元咖啡节”,推出同款特价产品,直接导致中杯及以上高单价产品占比从78%降至65%。

更严重的是,外卖订单占比提升至32%,而外卖客单价较到店消费低15%,进一步拉低整体均价。下沉市场本是星巴克的希望所在。2025财年,星巴克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下沉门店占比提升至35%,但扩张速度和盈利效率远不及本土品牌。

瑞幸在县域市场的门店占比已达42%,且通过联营模式将单店建设成本控制在星巴克轻量化门店的一半,回本周期仅8个月,而星巴克下沉门店的回收周期长达18个月。

04 博裕赋能:本土化运营的机遇与挑战

博裕资本敢于掏出40亿美元接盘,核心在于其手握激活星巴克中国的“三把钥匙”:供应链重构、数字化补课、下沉市场操盘。这三把钥匙均来自其过往投资案例的成功经验。

在供应链方面,博裕在蜜雪冰城的投资中积累了成熟的整合经验,通过从巴西咖啡豆直采、海南烘焙基地建设到区域分仓布局的全链条优化,将拿铁价格压至9.9元仍能保持15%的净利率。

这种经验可直接复制到星巴克的改造中。

在数字化方面,星巴克的数字化基建显得步履蹒跚。其门店管理系统仍依赖传统ERP软件,库存周转天数为28天,而瑞幸通过AI库存管理系统将这一指标缩短至15天。

在选址方面,星巴克仍依赖人工调研与经验判断,新店成功率为75%,低于瑞幸92%的成功率。

为避免“控股方过度干预品牌核心价值”的风险,双方设计了精巧的治理结构。根据协议,星巴克虽让渡60%股权,但保留三大核心权利:

一是品牌与知识产权的绝对所有权;二是关键事项一票否决权;三是派驻质量监管团队,对食品安全和服务体验进行全流程监控。这种“运营放手、标准抓手”的模式,既给了博裕充分的本土化操作空间,又守住了星巴克的品牌底线。

类似的平衡策略在麦当劳中国的合作中已被验证有效——凯雷主导运营期间,麦当劳推出了“金拱门”本土化品牌标识和川味汉堡等产品,但核心的汉堡制作标准和食品安全体系始终保持全球统一。

05 未来前景:星巴克在中国能否重回增长?

星巴克此举或将成为跨国品牌在中国的新范式:全资模式逐渐被“合资+品牌许可”模式所替代。若星巴克成功,合资模式将为诸多其他外资品牌提供参考价值。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意味着更多“本土资本+国际品牌”共创结构的兴起。在中国本土品牌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者对品牌身份感弱化的情境下,星巴克是否仍能靠“高端体验”在合资结构中维持溢价及品牌定位,是关键挑战。

合资后,如何平衡品牌溢价与本土消费者对定价的敏感性,将成为检验其未来增长的重要指标。通过释放在中国市场较为沉重的自主经营负担,星巴克可更果断地将资本与管理聚焦于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增长潜力市场。

与此同时,其在中国市场的新模式若成功,也可形成“从中国再出发”的国际经验复制,对全球战略具有示范意义。星巴克出售中国零售业务至多60%股权,更像是一场主动“降杆”、“轻装上阵”的动作。星巴克承认传统模式在中国已难以为继,但并未放弃中国市场,而是选择以更灵活、更高效、更合作的方式重返赛道。

未来,星巴克在中国新结构下是否能够“续写传奇”、能否在全球品牌竞争中“重获新生”仍有待观察。

但在一家咖啡巨头的战略进化下,或许,人们应将目光从“星巴克退出中国”这一表象转向“星巴克如何以新身份在中国再出发”的深层逻辑。

随着博裕资本的入驻,星巴克中国将开启深度融合本土市场的新征程。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