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夏,开封城的西市虽仍有行人往来,却没了去年的热闹。街角的茶摊前,几位商贩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愁容 —— 自封禅大典后,朝廷为填补财政缺口,不仅恢复了此前减免的赋税,还在江南、河北等地加征 “封禅附加税”,丝绸、茶叶等商品的运输成本也因漕运徭役加重而上涨,生意越来越难做。
“张老板,你这狐裘最近卖得怎么样?” 茶叶店老板端着粗瓷碗,喝了一口凉茶,语气带着关切。他口中的 “张老板”,正是去年靠边境贸易发家的张二柱,可如今,他的商铺里冷冷清清,货架上的狐裘、皮毛落了一层薄灰。
张二柱叹了口气,手指敲了敲空荡的柜台:“别提了,自从加征‘封禅附加税’,辽的商人都不来进货了 —— 以前一百两银子能卖的狐裘,现在要卖到一百二十两,谁还买啊?上个月就卖了两件,再这样下去,这铺子都要关张了。” 他起身从货架上取下一件狐裘,毛色依旧光亮,却再也没了去年的 “抢手” 模样,“你看这狐裘,在辽的榷场堆了半个月,愣是没人问津,运费都赔进去了。”
茶叶店老板也跟着叹气:“我这茶叶生意也不好做。湖州的茶农说,今年的赋税比去年加了三成,茶叶收购价涨了不少;漕运那边又要加派徭役,运一批茶叶到开封,成本比去年多了两成。我这店里的龙井茶,都快卖不动了。”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 —— 一群流民背着破布包,牵着孩子,缓缓走过西市。他们大多是江南的农民,因赋税加重、土地被兼并,实在无法生活,只能逃往开封,希望能找到一条活路。流民中,一位老妇人拄着拐杖,脚步踉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去年还说减免赋税,今年怎么就加这么多…… 这日子没法过了啊……”
张二柱与茶叶店老板看着流民的背影,脸上的愁容更重了。他们知道,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江南的民生已陷入困境,而这困境,很快就会蔓延到开封,蔓延到整个北宋。
此时的皇宫内,宋真宗正坐在崇政殿内,看着户部呈上的财政奏折,脸色阴沉。奏折上显示,大中祥符元年上半年,北宋的财政赤字已达一百万贯 —— 封禅大典耗费的钱财远超预期,而边境榷场的税收因贸易冷清下降了近四成,再加上禁军、边境守军的军费开支,朝廷的国库已快见底。
“怎么会这样?” 宋真宗将奏折扔在案上,语气带着愤怒,“去年榷场税收还占财政收入的一成,今年怎么就降了这么多?江南的赋税加征了三成,怎么还会有赤字?”
户部尚书宋琪躬身答道:“陛下,榷场税收下降,是因为加征‘封禅附加税’后,宋辽商人的交易减少;江南赋税虽加征了三成,却因流民增多、土地荒芜,实际征收的赋税比预期少了近五成。再加上禁军、边境守军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自然越来越大。”
宋真宗眉头紧锁,沉默良久,问道:“那该怎么办?总不能让朝廷没钱用吧?”
一旁的宰相王钦若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计 —— 可在江南、四川等地发行‘交子’(纸币),代替铜钱流通,这样既能减少铜钱的使用,又能通过发行‘交子’填补财政缺口。同时,还可加大对盐、铁等专营产业的管控,提高盐、铁的价格,增加朝廷收入。”
王钦若的提议,立刻遭到了翰林学士苏易简的反对:“陛下,不可!发行‘交子’需有足够的铜钱作为储备,若盲目发行,‘交子’恐会贬值,引发通货膨胀;提高盐、铁价格,只会加重百姓负担,让更多人流离失所。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削减朝廷开支,整顿吏治,而非加重百姓负担!”
苏易简的话,说出了不少大臣的心声。自封禅大典后,王钦若等奸臣为讨好宋真宗,不仅大肆修建宫殿、寺庙,还频繁举行宴会,朝廷开支日益庞大。可宋真宗此时仍沉浸在 “太平盛世” 的幻想中,根本听不进苏易简的劝谏,反而对王钦若的提议颇为认同:“就按王宰相说的办,发行‘交子’,提高盐、铁价格,务必填补财政缺口。”
苏易简看着宋真宗固执的模样,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王钦若的提议虽能暂时缓解财政危机,却会埋下更大的隐患 —— 百姓负担加重,流民增多,社会矛盾只会越来越尖锐。
此时的江南,杭州城内的 “锦华坊” 丝绸作坊,已没了去年的繁忙。作坊内,数十台织机只有几台在运转,剩下的织机被白布盖着,落了一层薄灰。作坊老板沈万三坐在作坊的角落,看着手中的账本,脸色苍白 —— 今年上半年,朝廷加征 “封禅附加税”,辽的订单减少了近七成;上个月,湖州的蚕丝供应商又提高了蚕丝价格,织一匹丝绸的成本比去年多了三成,作坊已亏损了数千两银子。
“老板,咱们还要继续织吗?” 一位老工匠停下手中的活,语气带着担忧。他在 “锦华坊” 工作了两年,看着作坊从繁荣走向衰败,心中满是不舍。
沈万三叹了口气,合上账本:“停了吧,再织下去,亏得更多。” 他顿了顿,又道,“你们跟着我辛苦了这么久,我也不能亏待你们 —— 每个人发三个月的工钱,各自找条活路吧。”
老工匠们听到这话,眼中满是失落。他们大多是江南的农民,因土地被兼并,才来到作坊做工,如今作坊倒闭,他们只能再次面临流离失所的命运。“老板,那你怎么办?” 一位年轻工匠问道,语气带着关切。
沈万三摇了摇头,苦笑道:“我还能怎么办?只能把作坊卖了,偿还债务,再做打算。” 他看着空荡荡的作坊,心中满是悔恨 —— 去年,他还想着扩大作坊规模,可如今,却连保住作坊都做不到。
江南的民生困境,不仅体现在手工业的衰败上,还体现在农业的荒芜上。在湖州的茶山,茶农们看着荒芜的茶园,脸上满是愁容 —— 今年的赋税加征了三成,再加上漕运徭役加重,不少茶农只能放弃茶园,逃往外地。“以前这茶山多热闹啊,现在却连个人影都没有。” 一位茶农蹲在茶园的角落,看着枯萎的茶树,眼中满是泪水,“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而在河北的边境地区,辽军的试探性进攻,让本就紧张的局势更加严峻。大中祥符元年秋,辽军耶律斜轸率领一万骑兵,袭扰河北的瀛州、雄州等地,烧毁了边境的多个堡寨,掠夺了大量粮食、牲畜。边境守军因长期训练不足,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辽军的进攻,只能向朝廷请求支援。
“陛下,辽军袭扰瀛州、雄州,烧毁堡寨,掠夺百姓,边境守军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 枢密使张齐贤手持急报,快步走进崇政殿,声音带着急切。
宋真宗听到消息,顿时慌了神。他没想到,辽军竟敢在 “澶渊之盟” 后发起进攻,更没想到,边境守军如此不堪一击。“传朕旨意,命李继隆率军两万,从镇州出发,驰援瀛州、雄州;命田重进率军一万,驻守定州,防备辽军再次南下!”
张齐贤躬身领命,却又犹豫道:“陛下,李继隆、田重进的军队因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恐难抵挡辽军。不如…… 召回被贬的寇准,让他协助处理边境事务?寇准有军事才能,或许能扭转战局。”
宋真宗沉默片刻,摇了摇头。自寇准反对封禅大典后,他便对寇准心存不满,如今虽面临边境危机,却仍不愿召回寇准:“不必了,李继隆、田重进跟随朕多年,定能抵挡辽军。你只需督促他们尽快出兵,不得延误战机。”
张齐贤看着宋真宗固执的模样,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李继隆、田重进的军队虽有数量优势,却因训练不足、士气低落,根本不是辽军的对手 —— 边境的危机,恐怕只会越来越严重。
李继隆接到圣旨后,立即率领两万大军,从镇州出发,驰援瀛州、雄州。可大军刚抵达瀛州城外,便遭遇了辽军的伏击。辽军骑兵机动性强,战斗力强,北宋士兵因长期缺乏训练,根本无法抵挡,很快便陷入混乱,纷纷溃逃。李继隆虽奋力指挥,却也无力回天,只能率领残军退守瀛州城内。
“将军,辽军攻势太猛,咱们根本抵挡不住,还是尽快向朝廷请求援军吧!” 一位副将浑身是伤,跪在李继隆面前,语气带着绝望。
李继隆看着城外的辽军,心中满是悔恨。他知道,若不是朝廷长期忽视军事训练,士兵们也不会如此不堪一击。“传我命令,坚守瀛州城,不得出战;同时,派人向朝廷请求援军,务必尽快赶到!”
瀛州被围的消息传到开封,宋真宗彻底慌了神。他没想到,李继隆的两万大军竟如此不堪一击,更没想到,辽军的战斗力如此强大。“王宰相,这该怎么办?李继隆被围,瀛州危在旦夕,若瀛州失守,辽军便会长驱直入,威胁开封!”
王钦若看着宋真宗慌乱的模样,心中也满是紧张。他虽擅长讨好宋真宗,却毫无军事才能,根本想不出应对之策。“陛下,臣…… 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如…… 还是召回寇准,让他协助处理边境事务吧?”
宋真宗犹豫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他知道,如今只有寇准能挽救边境的危局,若再固执己见,恐怕会酿成更大的灾难。“传朕旨意,召寇准回京,任命他为枢密使,统筹边境军事事务。”
寇准接到圣旨时,正在陕州的官署内处理政务。自被贬陕州后,他便一直关注着边境的局势,深知北宋的军事隐患已到了爆发的边缘。接到圣旨后,他立即收拾行装,快马加鞭赶回开封。
回到开封后,寇准第一时间面见宋真宗,提出了应对辽军的策略:“陛下,如今辽军虽攻势凶猛,却也因深入北宋境内,粮草供应困难,无法长期作战。咱们可派一支精锐骑兵,绕至辽军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线;同时,组织边境百姓‘坚壁清野’,让辽军无法掠夺到粮食、牲畜。待辽军粮草耗尽,再率军出击,定能击退辽军。”
宋真宗对寇准的策略颇为认同,当即任命寇准为枢密使,统筹边境军事事务。寇准上任后,立即调兵遣将:命李继隆坚守瀛州,牵制辽军;命王显率领一万精锐骑兵,绕至辽军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补给线;同时,派官员前往河北边境,组织百姓 “坚壁清野”。
王显率领的精锐骑兵,很快便绕至辽军后方,烧毁了辽军的粮草营。辽军见粮草被烧,顿时陷入混乱。耶律斜轸知道,再攻下去已无意义,只能下令撤军。瀛州之围虽解,可边境的堡寨已被烧毁大半,守军伤亡过半,北方边境的防御,变得更加脆弱。
消息传到开封,宋真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却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 北宋的 “太平盛世”,不过是表象;武备废弛、财政困局、社会矛盾,已成为北宋的 “三大隐患”,若不及时解决,北宋恐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春,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谏下,终于决定推行改革:削减朝廷开支,停建宫殿、寺庙;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官员;加强军事训练,恢复禁军的战斗力;减免江南、河北等地的部分赋税,安抚流民。
苏易简作为改革的支持者,主动提出了 “整顿漕运” 的方案:“陛下,漕运是北宋的经济命脉,如今漕运徭役加重,不仅增加了百姓负担,还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可减少漕运徭役,改用‘雇佣制’,由朝廷雇佣民夫运输粮食、商品,这样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提高漕运效率。”
宋真宗对苏易简的方案颇为认同,当即任命苏易简为 “漕运整顿使”,负责整顿漕运。苏易简上任后,立即前往江南、河北等地,调研漕运情况,制定整顿方案。他废除了 “漕运徭役”,改用 “雇佣制”,由朝廷按日支付民夫工钱;同时,加强对漕运官员的管控,严惩贪腐、克扣工钱的官员。
在苏易简的努力下,漕运的效率逐渐提高,商品的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张二柱的商铺里,再次出现了辽的商人;沈万三也重新开办了丝绸作坊,虽然规模不如以前,却也能维持运转;江南的茶农们,也重新回到了茶园,采摘新茶。
可改革的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王钦若等保守派大臣,因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苏易简,声称 “改革过于激进,会引发社会动荡”。宋真宗本就对改革心存顾虑,在王钦若等人的诋毁下,逐渐动摇了改革的决心。
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冬,宋真宗以 “改革引发官员不满” 为由,停止了部分改革措施:恢复了部分被削减的朝廷开支;暂缓了军事训练的推进;漕运的 “雇佣制” 也被改为 “半徭役半雇佣制”。苏易简的 “漕运整顿” 虽未被完全废除,却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 漕运官员再次开始贪腐、克扣工钱,民夫的积极性下降,漕运效率又回到了改革前的水平。
苏易简看着自己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北宋的改革,若得不到皇帝的坚定支持,若不能彻底清除保守派的阻力,终究只能是 “昙花一现”。
此时的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看着北宋的改革半途而废,心中满是得意。“北宋的皇帝终究是个庸君,改革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萧太后对耶律隆绪说道,语气中满是不屑,“咱们继续训练军队,等待时机,一旦北宋的改革彻底失败,社会矛盾爆发,咱们便率军南下,一举灭亡北宋。”
耶律隆绪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野心:“母后放心,儿臣定会好好训练军队,为灭亡北宋做准备。”
而在开封城内,宋真宗看着改革半途而废,心中满是矛盾。他知道,改革是北宋的唯一出路,可他又害怕改革引发官员不满,影响自己的统治。“或许,维持现状也不错。” 宋真宗在心中安慰自己,却不知道,他的 “犹豫”,正在将北宋推向更深的危机。
此时的开封西市,张二柱的商铺里,再次变得冷冷清清。他看着货架上的狐裘,心中满是感慨:“好不容易才有了点起色,怎么又变成这样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安稳啊?”
茶叶店老板也跟着叹气:“是啊,改革刚有成效,就停止了。看来,这‘太平盛世’,不过是咱们的幻想罢了。”
两人正说着,远处又传来了流民的脚步声。他们看着流民疲惫的背影,心中满是担忧 —— 北宋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北宋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有改革带来的短暂希望,有民生的微弱复苏;也有保守派的阻挠,有改革的半途而废,有辽军的虎视眈眈。这些希望与失望、复苏与危机,共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宋独特的历史画卷,也为后续 “庆历新政” 的酝酿与 “靖康之耻” 的爆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