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武时隔8年回归银幕的《风林火山》,在戛纳首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梁家辉面对影片质量只给出了“无话可说”的四字评价,这部耗资4亿港币、制作周期长达八年的港片巨制,真的只是又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导演自恋”吗?
《风林火山》的剧情设定在一个虚构的1994年的香港铜锣湾,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案如何引发了各方势力的极恶交锋。 制药企业继承人、缉毒警员、资深警探、职业“清道夫”等角色纷纷卷入其中。
为了追求极致的视觉美学,导演麦浚龙不惜工本。 他在惠州1:1实景复刻了铜锣湾,只为拍摄“香港”下雪的镜头,甚至让演员在高达30℃的高温环境下身着冬装进行拍戏。
影片从海报、剧照到预告片,均采用黑白色调,画风整体压抑,氛围感十足。 这种对视觉风格的极致追求,使得影片被部分影评人描述为“情绪化和碎片化的MV”,但也有观众认为其“美而空洞”,质疑其形式是否大于内容。
影片在2025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首映后,口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许多观众反馈观影体验不佳,表示“叙事混乱”、“看不懂”,甚至有人称其为“催眠灾难”,看到一半就睡了一半。
影片在豆瓣的开分仅5.9分,被嘲为“大型装置艺术”。 其“昏暗而且乱七八糟”的观感也遭到了一些外国媒体的批评。
关于口碑崩盘的原因,多方分析指向了影片的叙事逻辑。据称,麦浚龙拍摄了长达7小时的素材,原始版本甚至被梁家辉证实“可剪成6部电影”。
但为了适应院线放映和通过审查,戛纳上映的版本被强行压缩至132分钟。这种大幅度的删减被指导致“角色动机不明、情感断层”、“情节转换生硬”,如同“拼图没拼完”。
导演麦浚龙在片场的“偏执”和“暴君式”工作风格也在搜索结果中被多次提及。 据报道,为了拍摄一场翻车戏,他要求刘青云被困在车内实地拍摄翻滚,导致后者差点受伤;
任贤齐因认为吊威亚的戏份不合理而当场生气,并在合约到期后直接停止了演出;金城武也因拒绝补拍,部分镜头不得不通过AI换脸技术来完成。 这些情况或许从侧面反映了剧组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影片汇集了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古天乐、高圆圆等一众实力派演员,阵容堪称豪华。 然而,在成片中,许多演员的表演空间似乎受到了挤压。
有评论指出,梁家辉和刘青云的“炸裂表演被零碎的剪辑所淹没”,高圆圆的戏份被大量删减,仅剩5分钟,被调侃为“走秀般的花瓶”。 影评人也提到“每个演员没有特别强的高光的时刻”。
梁家辉作为主演之一,其对影片的态度颇值得玩味。 他曾在节目中调侃导演麦浚龙:“我有一天曾经想过,你是否等我去世才上映,到时多一个宣传重点:
已故演员梁家辉…”而在首映后,当被问及电影如何时,他仅回答了四个字:“无话可说。 ”这一评价与其此前曾表示“参演此片终生无憾”形成了鲜明对比,愈发引人深思。
《风林火山》的戛纳遭遇和随之而来的巨大争议,也引发了关于港片现状的讨论。 有观点认为,该片“暴露港片两大痼疾迷信大牌堆砌,忽视剧本逻辑”。
数据指出,近五年73%的港产大片依赖老牌演员,但票房口碑双赢者不足20%。 影片从一度被寄予“港片救世主”的厚望,到遭遇“史诗级翻车”,其过程仿佛成了“港片困境的缩影”。
票房预期也随之大幅下调。 影片此前曾被乐观预测有望收获25亿票房,但在戛纳口碑崩盘后,连最乐观的预测也不敢再提这个数字,有人甚至认为其票房可能跌至2亿。
有人将它与去年的《风再起时》相比,认为同样是明星扎堆但故事稀碎,最终可能导致票房惨淡。
尽管争议巨大,但并非没有不同的声音。 一些在戛纳首批观看影片的影评人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分数在6到8分之间。
他们认为影片“看到了一个似乎现在香港电影不会呈现的一种样貌”,“不是一个非常枯燥的片子”,会跟着麦浚龙建造的世界去探索人物。 也有观点认为,影片“更注重‘腔调’,为观众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而不是一个写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