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和对狗血剧情的沉迷,其实只差了一瓶老雪花啤酒的距离——都是闲下来之后找安慰的事。但有时候,确实是这些“拯救苍生”的行动点燃了我们为人活着的某点自信。你细品,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像李杜那样,在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既不跑路也不拍马,而是直接把上司送来的贵重礼品当场摔个稀巴烂,搁今天,朋友圈都要夸他“社会我李哥,人狠话不多”。
东北抗联在三江,听这名字就知道有江有水有波澜,但更有一帮“江湖好汉”。李杜,本来是吉林的兵,正准备苟着升官发财,谁曾想来了个“九一八”,日本人刚踏进来,大家就都各显神通了。但这神通是分三六九等的,有领导技能:“投敌;”有普通技能:“跑路;”还有极少的人,把“把命豁出去”当专长。李杜偏就选了最后一项。别人被熙洽拉拢送礼,他当面砸碎,自己人都发蒙了,估计在旁边的小兵胆都吓成小麻花:“李团座,这都瓷器,砸了咱晚上喝酒都没酒壶啦!”
大环境呢,形势也是真悬。上面卖队友,下面拼命干。熙洽是领头“面瘫”,日本人挥兵压境,张景惠再补一针“投敌疫苗”。大部队靠不住,投降唱红脸,不投降抢白脸。李杜带着三团人马,一边被自家领导防着,一边跟日本人真刀真枪干。你有没有感觉这阵势有点像单位出差?你拼命做业绩,上面领导说小王不错,然后把你的方案顺手交给隔壁组,还号称是“对大局有利”。他们送你一套漂亮茶具还想让你感恩,谁曾想你上来全砸了,领导估计都反手准备把你的绩效打成C。
但李杜真敢这么干。事儿后来发展成啥样?哈尔滨沦陷,马占山、李杜们一路打一路撤。楼塌了,兄弟们还认理不认台本。三江沦陷那晚,天知道有几个人在落雪的街头流泪,但李杜直接跨过国界,活成了东北抗战最后一批的钉子户。
你看这个局,谁都希望家长出来打一波奇迹操作,有人维护公平、有人保护星星之火,但现实就是让你自己做选择题:是学熙洽“有奶就是娘”,还是学李杜“打碎瓷器要回答”?历史从来都不是“正确答案”,只是继续独立思考的起点。李杜绝不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估计也不是五子棋全国冠军,他有的就是那股认死理的犟脾气。你以为这只是血气方刚,其实是一种令人敬畏的清醒:这个世界终究没有飞来一笔天降正义,也没有什么全程攻略,全是在自己心里决断。
可是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在每个历史转折点都开始找“李杜”?一群人在关键时刻希望冒出来一个又能抗日又能“刚”领导的,神一样的人物来解困,自己呢,万一接到金条就小心翼翼偷偷藏起来。“英雄”这事,很容易被我们说成别人的事,很难轮到自己做。可问题是,李杜是那种“没得选才选择自己”,什么时候能把“做自己”当成第一反应,而不是最后不得不做的替代方案?
东北抗联、三江硝烟、李杜、马占山,这些人和地名听多了,容易变成课本里加粗的大拷贝,谁还年轻气盛没喊过两句口号啊?可到真事儿临头,你看现在,哪个科长会把刚送你的一箱茅台摔给你看?“提桶跑路”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宁为玉碎”往往是孤勇者的底牌。
当然我不是说大家都得找块瓷器摔,而且也没几个单位会用送象牙的方式试探忠诚,现代社会诱惑和考验的方式更隐蔽——钱、权、流量、机遇,谁都打着“对大家好”的旗号劝你随大流。李杜的选择,其实是最没性价比的选择。在那种资源极度短缺、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他依然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压根没啥报酬的古老情怀,觉得某条原则就是该站住。所以你常常会感慨:其实真正的艰难选择,不是在生死时刻,而是在每一小步妥协的分叉口:容不容易随波逐流,值不值得独自扛雷,敢不敢踩碎送上来的陶瓷——不是因为戏多,是因为心底有杆秤。
说白了,历史不缺惊心动魄的大叙事,也不缺精美包装的英雄谱。缺的是,我们在现代生活里还能不能有那么一点李杜式的直觉,不合时宜地坚持点“老理”,哪怕被当成杠精,也咬着牙走下去?
被历史刻下名字的人,未必个个都是大智大勇,但大概率都是“傻到底”的倔脾气。你敢不敢在这一地鸡毛里,偶尔摔一次盘子?还是小心翼翼把瓷碟都码好,怕摔出声吓着自己?
历史等不来更多李杜,我们生活里却总绕不开选择题。你会站在哪一边?哪怕答案不光鲜,哪怕旁人都不看好,你有胆摔个盘子试试吗?
— 这问题,就留给你周末喝雪花的时候慢慢想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