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在城市街角的小饭馆,老板突然关了门,门口只写着:“回家种地了。”隔壁的新快递驿站开业不到两个月,老板每天分完包裹都在犯愁:“这月又亏了。”不少身边人发现,类似的“小店关门”、“生意难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是眼下常见的现实。
眼下,像这些由三五个人撑起的小微企业,每个月仅社保支出就让老板压力巨大。一名员工底薪五千,五险一交,企业实际得掏出去七八千。一听不多,但对奶茶店、修车铺、送外卖的这些人来说,已经是利润的一大半。大企业能扛住;但小微创业者,却常常被这笔支出绊住了脚步。结果,很多人不敢扩招,寧愿一个人顶着干,或转用临时工,员工少了保障,社保也收不上来,最后谁都为难。
在讨论怎么破解这道题时,有人建议,不如给守规矩的小企业点实在的支持。比如李稻葵提到,能不能让交社保的小企业获得补贴,或者调整个税起征点?这些意见一亮出来,网上不少人点头——因为现在不是大家不愿交社保,是真的压不住。也有建议,为啥不能把医保、工伤作为硬性要求,养老、失业、生育先放宽?这样既能保障底线,也能让小企业活下来。
这些“宽进严出”的措施不是没试过。疫情期间,国家曾经推过稳岗补贴、减税降费,直接让很多小店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企业活,员工有岗位,税收也慢慢回升。这说明,适度调整,灵活推进,比一刀切更务实、更接地气。想“卡住”所有企业,最后大家都泄气,不如给试点,让有意愿的老板看到希望。
政策不能模糊。哪些企业是真想规范用工、真交社保,就得适当给激励。比如交满一年社保的企业,贷款、房租、水电可以有优惠;或者社保缴得多,税费减得多。打工人也应该有选择空间。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全项参保,有人现在更需要医疗和工伤保障,那这一块就优先纳入强制项;将养老、失业、生育设为可选,反而让更多人愿意主动参与。
社保本质不是用来把企业“卡死”,而是兜住老百姓的底线。不是所有行业都能一步到位,但可以分层次推进、逐步改进。制度想得再好,落不到实处,大家只会绕着制度走。只有让好的规则真正贴近实际,让愿意带领团队一起干的老板、辛辛苦苦做工的小伙伴,都能看到希望,这事儿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只有小企业撑下去,工作岗位才能多一点;岗位多了,老百姓钱包才鼓一点;生活有盼头,消费才活络,整个经济才有底气。眼下正是见实效的时间,每一项落地的举措,都是支撑大家挺过难关的一根稻草。社保改革这道题,还能再灵活一点,让更多人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