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乒乓球场上,打对手一个11:0,这到底是尊重,还是羞辱?
这问题,最近又被人翻出来了。
韩国有个小姑娘叫申裕斌,挺厉害的,在咱们的乒超联赛上,跟国乒的小将陈熠打比赛。最后一局,直接轰了个11:0。
比分一出来,整个网上都炸了。
这一下,就好像捅了马蜂窝。各种声音吵成一团,有的人说这太过分了,简直是把人按在地上摩擦,一点情面都不留。
但也有人觉得,这有什么?比赛不就该全力以赴吗?
说实话,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在咱们乒乓球这个圈子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打到10:0的时候,领先的那一方,通常会“手滑”一下,故意失误送一分。
为啥?给对方面子,别让人家太难看。
这事儿最有名的例子,得数“大魔王”张怡宁。
当年打福原爱,眼看就要11:0了,张怡宁那个急啊。为了让一分,她直接把球扔到了地上。那演技,说实话有点拙劣,但大家都懂,这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点温情和厚道。
不光她,王曼昱也干过。都是高手之间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分就让出去了。
这种感觉,就像江湖高手过招,点到为止,留个体面。
这传统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得往几十年前倒。那时候咱们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乒乓球不光是争输赢,它还是个交朋友的工具,是“乒乓外交”的使者。赢要赢得漂亮,更要赢得有风度,不能让朋友下不来台。
这种想法,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国乒一种独特的文化。
但是,这套玩法,出了国门,很多人是不认的。
你跟他们讲人情世故,他们会觉得你很奇怪。在他们眼里,让球?那不是尊重,那是看不起你,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我拼尽全力打你,才是我对你这个对手最大的敬意。
欧洲乒坛有个活着的传奇,瑞典的瓦尔德内尔。这老爷子打球,那叫一个狠。他的字典里,就没“手下留情”这四个字。
那会儿还是21分制,他在一场顶级比赛里,对着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比利时名将塞弗,直接剃了个21:0的光头。
这在当时,简直是爆炸新闻。
瓦尔德内尔用行动告诉你:赛场就是战场,不是请客吃饭的地方。
现在很多年轻的外国选手,比如日本的张本美和,泰国的素塔西尼,也都是这个观点。比赛就该纯粹点,别掺和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情。你让我一分,我可能心里还更不舒服。
所以你看,这两种观念,就像冰和火,完全是两个世界。
那为什么现在11:0的比分,好像越来越常见了?
这事儿,跟一个规则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2001年,国际乒联搞了个改革,把21分制,改成了11分制。
别小看这10分的差距,它彻底改变了乒乓球这项运动的节奏。
以前打21分,就像跑长跑,你有足够的空间去调整战术,就算落后几分,也还有机会追。
现在打11分,那就是百米冲刺。每一分都紧张得要死,一两个球的失误,可能一局就交代了。
你想想,一个运动员,在场上精神高度集中,肾上腺素飙到顶。打到10:0,眼看就要拿下这一局了,这时候你让他脑子里突然切换一个频道,想起来:“哦,我得让个球。”
然后,他得从一个杀气腾腾的战士,瞬间变成一个演员,还得演得逼真,故意失误一个。
这太难了。
不光难,还很危险。
万一你这一“演”,打乱了自己的节奏,让对手喘过气来了,人家“咣咣咣”连追几分,最后给你翻盘了,你找谁说理去?
所以,11分制这个规则,从根本上就让“让球”这事儿,变得性价比极低,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它不再是一种风度,反而成了一种高风险的战术负担。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申裕斌这件事。
赛后,她的随队翻译说,她私下里跟陈熠道歉了,说自己当时太投入比赛,给忘了。
说实话,我个人是挺相信她这个说法的。
一个从小在那种“全力以赴才是尊重”的竞技环境里长大的韩国选手,在咱们中国的联赛里打球,她可能真的就处在两种价值观的夹缝里。
她的“忘记”,或许才是她最真实的状态。
一个顶尖运动员,在赛场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脑子里只有下一个球该怎么打,这才是常态。让她分心去考虑比分之外的人情世故,反而是不正常的。
她的道歉,究竟是为那个11:0的比分感到抱歉,还是为了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地盘上,没有遵守“当地习俗”而感到不安?
这背后的意味,值得琢磨。
竞技体育,说到底,最迷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它的纯粹。
当咱们东方这种含蓄的人情,遇上了全球统一的、冷冰冰的竞技规则,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也许注定要被一点点打破。
比起一个看起来很“体面”的比分,那个在场上拼尽了每一分、燃烧了自己全部能量的运动员,或许更值得我们所有人脱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