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情绪激动地朝刘亚楼愤然疾言:“别在这里假模假样,共产党到底打得什么仗?我不服气!有胆量等我布好兵,再让林彪和我较量一次!”在场的气氛骤然紧张。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日,刘亚楼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设宴款待辽沈战役中的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原本意在以酒言和,释前嫌。当刘亚楼举杯致意之时,廖耀湘丝毫不给面子,却当众发作。出人意料的是,刘亚楼并未与其计较,只是淡然自若地吩咐警卫员请来一位人物。此人抵达后,全场为之一静,原先神情倨傲的廖耀湘立刻变得格外谦和,连连向刘亚楼赔酒。
这位到场的人物身份极其特殊,连在座众多国民党将领都不禁肃然起敬。他究竟是谁?
回到1948年,中国内战已步入最后阶段,人民解放军完成战略防御向大规模进攻的历史性转变,战场推进至国民党控制的核心地带。为把牢全国大势,中央果断部署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而辽沈战役成为三大战役的关键所在。
“这场战役的结果,或许影响着中国深远的未来。”毛主席对此心如明镜。
此前,解放军通过各大战役积累经验,重创国民党数路主力。国民党方面,兵力迅速由430万人降至350万;且真正能作战的正规军只剩下174万,分布在五大战区,不得不应对被动局面。相对而言,解放军却在不断壮大,人数从120万跃升至280万,还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炮兵和工兵体系;收复失土的目标逐步实现并扩大。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指挥下,奉中央军委及毛主席指令,发动辽沈战役。鏖战52天,东北战场落下帷幕。解放军以歼灭国民党军47万、俘虏32万的战绩,奠定了压倒性胜势。蒋介石为挽救败局,只能一再呼吁美方援助。
战后,在一份战俘名单上,林彪偶然发现几位“老熟人”,其中廖耀湘赫然在列。原来,二人早有私交。当晚,林彪委托刘亚楼,在司令部专门设宴请这些昔日同僚。面对全新的军势和前途未卜的命运,被俘的国民党将领显得局促不安,只能频频向刘亚楼赔笑饮酒。
这时,廖耀湘的忿怒忽然爆发,他质疑刘亚楼:“你们的打法根本不讲规矩,要是真刀真枪等我们布好阵再作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原来在辽沈战役期间,廖耀湘全然无备,被林彪突袭而失守,最终被俘,心有不甘。面对责难,刘亚楼不以为意,只是淡然一笑,亲自吩咐卫兵去请一人入席。
片刻后,警卫送来一位身形挺拔的来客,甫一进门,众多国民党将领顿时神色大变,“局座,您怎么在这里?”原来,这正是国民党高层、著名抗日名将郑洞国。
郑洞国早年受三民主义影响,毅然报考黄埔军校,与陈赓、徐向前等同在第一期,日后与中共将领亦多有交情。大革命时期,他参加过东征与北伐,是蒋介石倚为干城的部队首领。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在长城古北口、徐州、昆仑关、武汉等地浴血奋战,还曾率部远征缅甸、印度,对日顽强抵抗,军功卓著,受到部属和百姓的敬重。抗战胜利后,从印度归国的郑洞国,甚至被欢迎的人流堵在家门口,久久不能进屋。“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他事后曾回忆道。
战争的硝烟很快再次笼罩中国。蒋介石不顾劝阻,撕毁和平协议,着力发动全面内战。郑洞国主张休养生息,但事与愿违,只得奉命前往东北主持军事。
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郑洞国被东北野战军包围于长春,形势危急。眼见突围无望,部下曾泽生最终起义。郑洞国不愿倒戈,叹言“你们要做就做吧,我自守到底。”随后,他郑重致电蒋介石,表达以死报国之志。不久,长春全城解放,他终于落入解放军之手。亲历共产党治下的秩序与民心,他才切实体会到两党的根本不同,开始对国民党旧有体制产生反思。
回到宴会现场,郑洞国语重心长地讲述了自己在解放区的见闻和感悟。台下的国民党将领一时间沉默无语,纷纷为过往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廖耀湘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偏执,端起酒杯,连连向刘亚楼致歉。
谈及廖耀湘,他出生于书香家族,家中多任教私塾。自幼饱受传统教育,忧国忧民。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成为郑洞国的晚辈学弟。抗日战争期间,凭过人军事才能,多次击败日军,名声渐盛,深受蒋介石信任,年纪轻轻即晋升为司令,成为青年将领中的佼佼者。后来,他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昆仑关等诸多会战,积累丰富经验与殊勋,直至在辽沈战役意外被俘,命运急转直下。
受到郑洞国劝导后,廖耀湘思想转变,真诚归顺,后来被安排到抚顺改造所。新中国军事学院创建之初,人才紧缺,刘伯承亲自邀请廖耀湘任教。最初他以自己俘虏身份为由婉拒,经过院方再三劝导,他终于释怀,投入教员岗位,也算是以自己的知识继承了家族“讲学授业”的传统。他在军校讲课时,深受解放军学员欢迎。
1961年,因表现出色、在管教所起到模范作用,廖耀湘获特赦,走出了改造之路。之后,他担任文职工作,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为新中国军事文献留下了宝贵记载。
1948年廖耀湘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纵观其一生,既曾是抗日先锋,也为国民党效力,几经风浪,最终归顺新中国,对过往渐渐释怀,其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