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前线又起风云,乌克兰指挥官话音刚落,俄军炮火立马回应。这场看似“平分秋色”的拉锯战,背后却藏着比导弹还尖锐的东西:舆论。
乌军说守住了阵地,俄军说拿了据点;双方各执一词,像极了两位说相声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观众们不傻,谁真打赢,谁在撑场面,得看战场说话。但问题是,这场仗,战场和话筒一样吵。
“胜利”的话语权,一半靠嘴,一半靠枪
乌克兰总司令瑟尔斯基在总统府网站上放话,说乌军在巴赫穆特方向“成功稳住了防线”。听上去像是在给民众打气,也像是在给国际援助者打报告。
但这边刚说“稳住了”,联合国乌克兰人权监测团的报告就泼了一盆冷水:俄军控制区比去年底还扩大了2.1%。你说是稳住了,数据却说敌人进了门。
再看看美国战争研究所的战报,乌军虽然在哈尔科夫搞了点局部反击,但整体还是处在战略防御状态。也就是说,前线不是“不动如山”,而是动也动不了。就像围棋里“做活”,乌克兰守住的是“眼”,但俄罗斯推的是“势”。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不只是拼枪,而是拼叙事。乌克兰需要持续制造“我们没输”的信号,来稳住士气、稳住援助、稳住西方信任。而俄罗斯,则在用“我们在推进”来证明自己不是陷入泥潭。两边嘴上都不认输,战场却早已血迹斑斑,士兵们用生命换来的每一寸土地,才是最真实的胜负线。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的发言就直截了当:各方应避免制造“认知偏差”,真正落实国际人道法,保护平民设施。这不是喊口号,而是提醒大家,战争不是舞台剧,不能靠话术糊弄人,特别是在核电站、医院这些地方,容不得半点虚火。
俄军攻势背后的算盘,不只是土地那么简单
俄罗斯这回选的“进攻点”不一般。根据俄国防部的说法,波帕斯纳亚方向的推进是为了回应乌军对别尔哥罗德地区的炮击。说白了,这是“打回来”的节奏。
但这波“打回来”不只是反击,更像是一种战略布局——俄军在顿巴斯地区划出了一条15公里的“安全缓冲区”,目的是把战火推开自家边境。
法新社援引北约监测数据指出,俄军还动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直接打击了乌西部的利沃夫州军用仓库。这招可不便宜,导弹本身贵得像黄金,但打得准、打得狠。波兰那边立刻就提高了空军战备等级,生怕战火烧过边境。
更有趣的是美国的态度。副总统万斯提到“战斧”巡航导弹的可能性,但五角大楼立马出来打圆场:“暂无交付计划”。这不是摇摆,而是算账。因为一旦真给乌克兰“战斧”,就等于把俄罗斯的神经线踩个正着,后果难料。
俄罗斯这波操作说白了是一种战略防御的进攻——用火力和推进逼乌克兰后撤,用“缓冲区”把战线往外推。但这也暴露出它对北约东扩的持续焦虑。
中国一贯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不能靠集团对抗来保障地区安全。用中国的话说,这种“你多我也多”的安全逻辑,最后只会让大家一起不安全。
炮火背后的舆论战,才是这场战争的暗线
战争从来不只是打枪,更是抢话语权。这次乌军指挥官说“平分秋色”,不是随便一说,而是有目的、有策略。乌克兰现在最大的压力,不是俄军推进,而是外界的“耐心”正在消耗。如果不能持续证明“我们还能打”“我们还在守”,那来自西方的军事与财政支持,就可能变得“选择性失聪”。
相对来说,俄罗斯的打法则更像是“事实说话”。它不急着“宣布胜利”,也不急着“全球通报”,而是用一个又一个空袭、一次又一次推进,把实际控制线往前推。据路透社报道,最近的空袭让乌克兰将近三成的发电设施瘫痪,这可不是嘴炮能干的事。
但乌克兰也不甘示弱。乌国防部回应得干脆:“我们拦截了80%的导弹”。拦是拦了,但剩下的20%,却足以让城市断电、民众受寒、工业停摆。这背后显然不只是军事对抗,还是一场关于“谁在掌控信息”的角力。
联合国方面多次提醒:在信息战与军事战交织的当下,更需要坚持事实核查,避免被片面叙事带偏节奏。中国在这方面的立场一直很清晰——主张通过联合国框架下的政治协商解决冲突,尊重主权,维护和平。不是谁喊得响就对,而是谁真正把局势往和平方向拉。
和平之路还远,但方向不能走偏
虽然前线火光不断,但也不是没有亮光。联合国安理会记录显示,乌俄双方在战俘交换、粮食出口等领域依然保持有限合作。这说明,并非所有桥都被炸断。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确认,扎波罗热核电站外围的安全区协议基本得到遵守,这在如今的局势中,算是一线希望。
这场战争还远没到终局,已经说明了一个现实:谁也没有压倒性优势,谁也没能彻底说服对方和世界。舆论和炮火一起开打,真假胜负还得再等等。
战争打得再响,终究得有一个收场的方式。只不过,这个收场,是靠谁先让步,靠谁先认清现实,靠谁先停下嘴里的“胜利”,伸出手握住对方的“停火”,可能得等硝烟散尽后再来算那最后一笔账。
参考资料
新华网 俄国防部:俄军集中攻击并摧毁乌军工企业和能源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