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本该是珠宝店里“人从众”的日子,成都梨花街却在雨里打了个哈欠:柜台前空空荡荡,售货员靠在玻璃边儿刷手机。曾经被说成“能代表永恒爱情”的钻石,如今打五折都没人搭理。:是爱情不香了,还是钻石这门生意不灵了?
往前倒回到这个七夕,西南最大的黄金珠宝集散地梨花街,雨一落,客流稀到能听见走廊里回声。周女士指着柜台里一枚四年前的18K金公主方钻戒说,如今天然钻石基本都按半价处理。她的感慨不是空穴来风——跟2017年前后的巅峰比,天然钻整体价格足足跌掉一半。镜头切到河南柘城的一家钻石门店,气氛立马反差:有人兴奋地举起“一克拉D色”的培育钻戒,四千块拿下,旁边几个女孩排队试戴、拍照、发朋友圈,喜气洋洋。这种“人气换了赛道”的场景,正成了当下的常态。
价格塌方背后,是行业地震。戴比尔斯这个曾垄断全球九成钻石渠道的老牌巨头,库存积压到146亿元,被迫降价40%回笼现金,消费者依旧“爱答不理”。账面更难看:2024年总收入暴跌23%,到了2025年估值直接从80亿美元腰斩到40亿美元,股东们开始递并购邀约,百年神话眼看就要散场。可有些西方媒体不反思这场危机的经营逻辑,转手甩锅——“都是中国打破了钻石行业的传统规则”。说句实在话,这锅扣得有点着急:1963年中国就做出了第一颗人造钻石;2019年中科院攻克关键技术,培育钻石量产起飞。同年美国FTC修改规则,不再把“天然”和“培育”硬分你我,这等于对新赛道点了头。结果呢?曾经的贫困县河南柘城抓住机会,年产量超600万克拉,让中国培育钻石产能占到全球的75%。规矩是真改了,但改的是全球供给逻辑,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国家“捣乱”。
市场端的数据也诚实。到2025年1月,0.30克拉天然钻同比价格下滑26.5%,1.00克拉跌25.4%。但别觉得全线崩,3.00克拉以上的异形大钻反而逆势上扬,高色高净度巨钻溢价超30%。这说明“标准款爱情”退潮,“稀缺款收藏”反倒成了有钱人的新宠。培育钻石凭着同样的化学成分、肉眼难辨的外观、十分之一左右的价格,吸走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搞珠宝的莉莉直言,今年七夕问培育钻石的人已经比问天然的多了。再看贸易侧,上海钻石交易所发布的数据很直观:2025年1到7月,通过海关报关的一般贸易项下成品钻进口总重量117.88万克拉,同比增长93.8%,进口总额3.79亿美元,同比增长43.5%。水面之下的货物流转正重排航道,谁顺流谁吃肉,谁逆流谁呛水。
全球链路也在发抖。当地时间8月27日,美国对印度输美产品正式加征50%关税,这对本就低迷的钻石市场又补了一刀。印度承担着全球约90%的钻石切割和抛光,美国又是印度宝石珠宝的最大出口市场,占了三分之一,金额大约90亿美元。你猜苏拉特钻石交易所是什么景象?诡异的安静。号称超越五角大楼的“全球最大办公建筑群”,卖出4700多间办公室,真正用起来的不到250间,多家公司干脆重新评估是否入驻。上游被关税卡住喉咙,中游机器转不动,下游消费者更冷静,这个链子一节拉一节,哪里都疼。
把镜头拉回街头,普通人的选择比谁都诚实。随机采访里,六成倾向买黄金,二成钟情彩宝,剩下的人在天然钻和培育钻之间盘算。26岁的琳琳说得直白:黄金能装饰,能以旧换新,变现还灵活,等于把存款戴手上,何必花冤枉钱买钻。她朋友甜甜则用“教训”现身说法:当年3万多买的一克拉天然钻,现在二手价不足1万,“这不是智商税是什么?”反过来,柘城门店里那位年轻女士的笑,代表的是另一种精打细算——花四千块就能把“鸽子蛋自由”戴上手,朋友圈里晒一晒,既有仪式感又不心疼。消费这件事,最终还得落回钱包和心里那杆秤。
商家们也各自找路。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说得很实在:现在钻石不好做,赶紧去扩线上渠道、做更有创意和个性化的款式,试图抓住注意力。更多同行干脆调结构,增加黄金和彩宝占比,减少对天然钻的依赖。还有人选“冬眠”,周先生把展柜里的天然钻统统塞进保险柜,打算等行情回暖再上架。这些策略没有对错,只有时机;可有一点是共识:不动,等死;乱动,可能有生机。
从更大的坐标贝恩咨询给出一个不那么让人意外的判断:2025年美西方的钻石可能退回奢侈品小众赛道,中国的培育钻石会越来越重要。这个既像预言,又像复盘。被神话捧上天的东西,迟早要回到价值和使用之间的真实关系里。过去我们把钻石当“象征”,今天更多人把它当“商品”,看性价比、看保值性、看转手灵不灵。这不是浪漫的退潮,而是信息更透明、技术更普及之后,消费者重新拿回了定价的话语权。
再说那点“甩锅”的事儿。若把中国培育钻石的崛起归结为“破坏规则”,那就等于承认旧规则只服务少数人的好日子。技术突破叠加规则变化,必然冲击旧秩序,这在每一个行业都成立。谁先适应谁就吃红利,谁晚一步就挨打。更何况,从上海口岸涌入的成品钻到柘城年超600万克拉的产量,说明的是产业链能力的成形与壮大,而不是“把别人碗里饭打翻”。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和分工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黑白题,只是权衡与选择:你有稀缺设计和品牌溢价,我有高效率的制造和供给稳定,互补才是王道,关税和甩锅只会让蛋糕变小。
市场也不是“一刀切”的清一色。那些高净度、大克拉、异形切割的天然钻,依旧在溢价通道里狂奔,这说明真正稀缺的审美和物性仍有价格话语权。可它们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要的是好看、好戴、不心疼,能留点余地给生活里那点突发状况——房贷、娃的兴趣班、爸妈体检。当消费回归到日常,这个市场就不会再被一句“永恒”骗得心花怒放。
回到街头与工厂的拉锯画面:苏拉特那栋巨大建筑群里灯光寥落,4700多间办公室闲着;地球另一头,柘城的机器在轰鸣,订单一波接一波。两个场景像两块镜子,照出了产业转移的速度,也照出了消费者偏好的迁移。曾经的“神话”失效了,新的故事正在被技术和理性共同书写。
钻石不背叛爱情,背叛你的,是不透明的定价和过时的叙事。现在轮到我们问一句:如果四千块就能把喜欢的光戴在手上,你还会为“必须天然”的执念买单吗?又或者,你更愿意把钱换成一根能随时换新的金镯子?留言区,掏心窝子聊聊,你站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