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徒有其名的唐宣宗:看似光鲜,实则苟且的大中之治
爱电竞介绍
徒有其名的唐宣宗:看似光鲜,实则苟且的大中之治
发布日期:2025-08-05 14:31    点击次数:130

【01】婢女之子,侥幸执掌权柄

846年,也就是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号那天,唐武宗李炎走了,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三岁。他一共当了五年皇帝,虽然时间不长,但留下的功绩很了不起。

武宗在位时,有了铁腕宰相李德裕的帮忙,对外把回鹘剩下的势力打得落花流水,乌介可汗吓得四处逃窜,再也没敢露面,总算是摆脱了从代宗那时起就被回鹘欺负的倒霉日子;对内呢,他像雷霆一样迅猛,一下子平定了太原的兵变和昭义的内乱,让那些一直嚣张跋扈的两河藩镇吓得不敢出声,老老实实听话了。

在他执政快结束时,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佛”行动,短短两个月内,就让二十六万多僧尼还俗,释放了十五万奴婢,还收回了寺院霸占的数千万顷好地。这样一来,国家的钱袋子宽松了不少,老百姓也不用再那么辛苦地供养僧尼了,给快要衰落的大唐带来了一丝生机。

就在他满怀信心,打算夺回被吐蕃占领的河湟那十八个地方时,却因为过于相信能长生不老的法术,长期吃了很多金丹,结果慢慢中毒,早早就去世了!

武宗手段强硬,对宦官势力严厉打击,这让那些宦官对他恨之入骨,不愿让他的后代坐上皇位。于是,他们瞅准他病重昏迷的时候,偷偷改了遗诏,把皇位给了武宗的十三叔,也就是当时三十六岁的光王李忱。

为啥这些太监会把皇帝的权力交给李忱呢?这事儿得从李忱的亲妈,还有他平时的表现开始聊起!

李忱和武宗的爹穆宗都是宪宗的儿子,穆宗他娘郭太后那可是大门大户出来的,她爷爷郭子仪是大唐的大功臣,一家子地位高、名气大得很。

靠着娘家的强大背景,她生的一个儿子和三个孙子都先后当上了皇帝,这一下就超过了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他们那边才两个儿子称帝,这边已经是四个了。

说起来,李忱的妈妈郑氏出身不好,家里挺穷的,原本是郭太后跟前的一个小丫鬟。有次被宪宗皇帝看上了,这才有了李忱这个独生子。

你也能想到,郭太后知道这事后得多生气啊!所以她对待李忱母子特别严厉。

李忱在周围都是敌意的氛围中,小心翼翼地长大。为了保护自己,他从小就装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的样子,看上去傻傻的,就这样才一次次避开了郭太后那怨恨的目光。

敬宗、文宗、武宗当皇帝那会儿,都不大瞧得上这位憨厚的皇叔。敬宗在位时间短,还没怎么对他怎么样就去世了。到了文宗和武宗,常在皇族聚会上,故意逗李忱说话,拿他寻开心。特别是武宗,性格豪爽,根本不把李忱当回事,老拿他打趣。

李忱装疯卖傻的样子,不光让郭太后和她的一个儿子、三个孙子都上了当,连宫里的那些宦官也被这假相蒙蔽了双眼,都觉得李忱是个脑子不灵光、没啥出息的家伙。

让这种人当上皇帝,他们就能躲在背后偷偷掌控大权,随意插手朝廷事务。

他们在高兴过头的时候,把“大智若愚”的道理抛到了脑后,没想到随便挑了个精明能干、特别难对付的主子。这样一来,也给走下坡路的大唐找了个虽说不上英明,但还算过得去的皇帝!

真是不可思议!命运就像有魔力一样,把只想活下去的李忱推上了高高的皇位,让他成为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代君王!

【02】彰显英明,剔除前任痕迹

会昌六年(846年)一月,武宗病情严重,下令让李忱以皇帝叔叔的身份暂时代理国事。

现在的李忱,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痴痴呆呆,他见着百官时脸上带着悲伤,处理起国家大事来也是有条有理。

他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满朝文武和大臣们,还有宫里宫外的人都大吃一惊,这才意识到,这位将来的皇上,可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个没用的阿斗。

这个结果自然是有人高兴有人难过,但诏书已经颁发,大局也已经确定,谁都没办法再改变了。

三月二十三号,皇帝武宗去世了,整个朝廷都沉浸在哀悼中。宰相李德裕临时担起了主持大局的重任,暂时代管国家事务。

三月二十六号,李忱皇太叔坐上了皇位,当上了大唐的第十七个皇帝,大家叫他唐宣宗!

俗话说,新皇帝换新臣子。宰相李德裕的强硬风格,在宣宗还是亲王的时候就有所风闻。只不过那时候,他还只是个不受待见的皇叔,压根儿没机会跟这位大权在握的李宰相搭上话。

登基那天,李德裕前来觐见。等他走后,宣宗有些害怕地问旁边的宦官:“刚才靠我最近的那个人是不是太尉?他每次瞅我,我心里都直发憷!”

武宗在位的五年多时光里,李德裕手握重权,受到的宠爱无人能及,他几乎把对手“牛党”一派彻底清除,自己俨然成了朝廷里除了皇上外最有权势的人。

武宗很懂当皇帝的窍门,擅长把握大局,放手小事,所以他需要李德裕这样精明果断的人来帮他处理日常国事。可宣宗呢,他喜欢什么都自己动手,大事小事都有自己的主意,特别看不惯李德裕什么都管的做法。

所以,他四月初一就开始上朝处理国家大事,紧接着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调到了荆南当节度使,同时,把跟李德裕关系好的工部尚书薛元赏降职为忠州刺史,京兆少尹薛元龟也被贬到了崖州当司户。

李德裕突然间就垮台了,这让朝廷里里外外的人都惊讶得不得了,这也宣告着宣宗时代真的开始了!

这位君王很有主意,一上任就立马开始大展拳脚。他心中的治国榜样,一个是英明的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他的老爸,让唐朝迎来元和中兴的唐宪宗!

说到他侄子武宗当皇帝时干的那些好事,他根本不当回事,还在朝廷里使劲儿抹去武宗治理国家的影子,就像是要“改邪归正”,把一切都重来一遍似的!

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和武宗有什么深仇大恨,其实就是出于一种很复杂的政治考虑。要是武宗真的那么英明,那他的儿子怎么会没当上皇帝,反而要让这个皇叔来继位呢!

所以,他得把武宗描绘成一个有问题的皇帝,这样一来,他自己称帝就显得合情合理,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英明决定!

首先,把李党的人贬官,提拔牛党的人来重用。

整个武宗时期,都是李德裕带领的“李派”在掌权,而牛僧孺和李宗闵带头的“牛派”成员,不是被贬官就是被流放,一直受到排挤。

宣宗迅速果断地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职位,转而提拔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白敏中做了宰相。

白敏中挺有才,写诗写得挺好,他堂哥就是那个被称为“诗圣”的白居易。

那时候,武宗打算让白居易当宰相,但李德裕觉得白居易和牛僧儒关系太好了,就找个理由说白居易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干不了这活儿,来阻止这事儿。然后,他就推荐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去做了翰林学士。

所以,虽然白敏中是靠李德裕的推荐,才被朝廷注意到,但因为他是李德裕的堂兄辈,他对李德裕并没有太感激。

白敏中一当官,就瞅准机会,趁着宣宗对李德裕有疑心,加上朝里大臣也不待见他,就开始琢磨皇上的心思,拼命推行“远离李德裕”的政策。李德裕不同意的事儿,不管对不对,他都去做;李德裕贬过的人,不管好坏,他都提拔。

他先找人冤枉李德裕,把李德裕降职为太子少保,分派去做些闲差事,接着又进一步将他贬到潮州去当司马。

公元848年九月,也就是大中二年的时候,他又被贬到了崖州,当了个管户籍的小官。

849年十一月,大中三年的那会儿,那位曾让晚唐时期国家力量稍有起色的强硬宰相,在崖州因病去世,那里烟雾缭绕,瘴气很重。

接着,李德裕把之前贬到南方的五位前宰相——牛僧儒、李宗闵、崔珙、杨嗣复、李钰,都给提拔了一级,让他们重新回到了京城做官。

卢植当上了大理卿,崔元式成了刑部尚书,还有韦琮也升为了户部侍郎,这些以前被李德裕打压的官员,有的升了官,有的做了宰相,一个个都慢慢掌握了大权。

宪宗那时候,像杜黄裳的儿子杜胜、裴度的儿子裴谂,还有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这些公卿将相的后代也都被提拔重用了。

李宗闵没能回到长安,而是在被贬的地方封州(现在的广东肇庆)因病去世了。

李德裕和李宗闵,这两个斗了几十年的老冤家,最后竟然都不声不响地走了,真是让人感慨万分!

第二,停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打压佛教的活动”。

说到灭佛这事儿,后人老说武宗做得不对。但其实,武宗并不是想剥夺大家的信佛自由,他是觉得那时候佛教搞得太过了。当了和尚尼姑,就能不交税、不服兵役,还占着大片好地,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大财阀。

考虑到这些情况,武宗和李德裕动手“整顿佛教”,没想到效果挺好,短时间内就让国家钱包不那么紧了。

宣宗心里跟明镜似的,肯定明白这其中的门道,不过他为了抹去前任的影响,还是果断地停止了“灭佛”行动,反而增加了寺庙和和尚尼姑的数量,还把他们从主客司那里重新划归祠部来管。

之后,在宣宗当政的时候,他对佛教的管理办法做了好几次改动,虽然没有直接说“打压佛教”,但实际上一直在限制佛教的壮大。

第三,别再给黠戛斯可汗封号了。

黠戛斯部落以前打败过回鹘,他们还自称是汉朝那个厉害将军李陵的后代,于是主动向大唐提出想要归顺。

武宗和李德裕看着当时的局面,打算派人去和新崛起的草原国家黠戛斯交朋友。但武宗一走,宣宗就召集大臣们商量,说那地方太远,回鹘的残余力量也还没清理干净,现在交朋友不合适,于是就把使者叫了回来。等到回鹘彻底垮了,宣宗才又派人去正式承认黠戛斯的地位。

第四,郭太后突然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以前,宪宗因为吃了仙丹被太监害了,宣宗心里一直嘀咕这事儿郭家人有没有插手,毕竟最后得好处的是郭太后的儿子穆宗。再说,郭太后以前对宣宗母子就没给过好脸色,宣宗当了皇帝后,对郭太后自然也不咋热情。

郭太后既是郭子仪的宝贝孙女,也是宪宗明媒正娶的皇后,她的亲儿子和三个孙子都轮流当过皇帝。这三十多年来,她一直过着极其尊贵的生活,但偶尔被冷落时,心里也会感到有些难过和憋屈。

有一天,她爬上了勤政楼,扬言要跳下去寻短见,其实这只是想给宣宗点颜色瞧瞧,并非真心想死。这事儿传到宣宗耳朵里,把他惹得火冒三丈。结果就在当天晚上,平时身体挺好的郭太后,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还没结束,宣宗就是不同意郭太后和宪宗埋在一起,他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还是坚持把郭太后葬在了景陵(宪宗的墓地)外面的园子里。

第五,对立下大功的将领石雄不理不睬。

石雄是李德裕发掘的一员猛将,他曾带着三千精兵打败了十万回鹘大军,还在平定昭义之乱时第一个打下了潞州,武宗夸他是“当代的好将领”,让他先后掌管了河东、河阳、凤翔三个地方的大权,那时候他可真是威风凛凛。

武宗去世后,李德裕遭贬,石雄也因此失宠,被卸下了节度使的职务。他向朝廷恳求,希望能在一个军镇安度晚年,但宰相却拿他过去的功劳说事:“国家已经让你当过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奖赏足够了。”就这样,石雄只被安排做了个没有实权的左龙武统军,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领,最后只能无奈接受,带着遗憾离世。

说白了,政治斗争就是大家抢权力,在权力的大旗下,哪里还分得清绝对的对错,更别说亲情和友情有多重要了!

从宣宗当上皇帝后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是个心里藏得深、想法多、手段强硬,特别不容易对付的角色。只不过他真正关心的,不是什么伟大的抱负,而是怎么管住手下的那些大臣。

这让他执政时更偏向牛党那边,整天就爱在朝廷这个小圈子里内斗,乐此不疲,而不像宪宗、武宗那样,有志气去打击藩镇、开拓疆土!

【03】以术治国,得小而失大

宣宗特别聪明,记性超好,学东西也快。他不仅能轻松记住复杂的法律条文,就连宫里那些干杂活的仆人们,他都能一一叫出名字。各地送上来的报告,他只要瞅一眼,就能全记在心里。

他对你的工作了如指掌,连你的长处短处都心里有数,这样的皇上,你照着他的意思办就对了,千万别自以为是,要不然很可能职位不保,甚至性命难保。

有一次,度支上交了一份奏章,不小心把“被水弄脏的布帛”里的“脏”字写成了“清”字,宣宗看了之后,啥也没说。

奏章被送到了中书省准备盖章,负责核对的枢密承旨孙隐中(就像现在的秘书一样)发现有点问题,他擅自把“清”字加了一笔,改成了“渍”,然后盖好章又递给了宣宗。可没想到,宣宗一眼就瞧出了这个细微的改动。这下子,宣宗火了,认为孙隐中私自篡改奏章,立刻就把他给贬官处罚了。

按理说,孙隐中作为秘书,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责任心,不但不应该受到惩罚,相反还应该得到表扬呢。

他吃亏就吃在没有摸透宣宗那套当皇帝的手腕,做事不太得当!

要是宣宗明知那字写错了却没说,那他肯定是另有打算,说不定就是想瞅瞅大臣们会咋办。你要是不禀报他就私自改了,那不摆明了是想造反嘛!要是宣宗压根儿没发现写错了,你偷偷给改了,这不就等于说他连“渍”和“清”都分不清嘛!最妥当的办法就是啥也别说,直接盖章发下去得了!

他不在乎你能力有多强,只希望你乖乖听话就行!

为了让地方官员不敢糊弄自己,宣宗悄悄吩咐翰林学士韦澳编了一本讲各地风俗和特产的书,书名叫《处分语》。韦澳接到命令后,就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书编好后立刻呈给了宣宗,连他的弟子都不知道这事儿。

有天,邓州的刺史薛弘宗进京去见宣宗皇帝,跟他汇报了工作情况。谈完后,他一脸冷汗地跟韦澳说:“皇上对我们州里的事儿知道得太清楚了,真是吓人一跳!”

韦澳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宣宗说的那些话都是《处分语》这本书里写的,他居然把整本书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宣宗对管理官员很有一套,他擅长用方法来管理手下,用人和办事都讲究规矩公平。只要不违背大原则,他也愿意虚心接受大臣们的建议。所以,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官员们因为他的明察秋毫而心存敬畏,倒也都能够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浙东的头头李讷,因为脾气太火爆,不瞧得上手下的士兵们,结果闹得士兵们反了,直接把他赶出了地盘。

宣宗当下就把李讷降为了郎州刺史,还打了监军王宗景四十大板,把他发配到?陵去看坟。接着,他又下旨告诉全国:打今儿起,哪个节度使、藩镇的武将敢不守法,那他们的监军也得跟着倒霉。

别小看这张纸上的命令,以前监军只有权力不用负责,藩镇出问题都是节度使背锅,监军们啥事儿没有,所以在任期内就只顾着享乐捞钱。现在这命令把藩镇将士犯法的事儿和监军绑一块儿了,也算是让监军不得不好好干活,不敢太离谱。从宪宗去世后的六位皇帝中,能对宦官这么硬气的,除了武宗,也就宣宗了。

淮南的杜悰大人,以前当过朝里的大官宰相,以前名声挺好的,武宗皇帝还夸过他呢。不过呢,到了地方上当官时间长了,他就慢慢迷上了喝酒聚会,把国家大事都抛到脑后了。

有一年,淮南地区遭了灾,粮食紧缺,可他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还是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老百姓没法活下去,只好背井离乡逃难。宣宗知道这事后,派宰相崔铉去淮南做了节度使,把杜悰调到京城当了太子太傅,不让他再管地方上的事务了。

刘集这位乡间大夫本事不小,不知怎么搞的,居然能让宣宗皇帝亲自过问,给兵部侍郎还管着盐铁转运的柳仲郢打了声招呼,帮刘集在盐铁场谋了个小职位。

柳仲郢对宣宗讲道:“这人是个医术高超的大夫,当个医官绰绰有余。要是把他放到盐铁场,咋知道他能不能胜任呢!再说盐铁场那地方,净是些小角色,皇上您何必亲自过问。这事儿,臣实在不敢答应。”

宣宗马上告诉相关部门说:“给刘集一百匹细绢,让他回家去吧。”后来宣宗碰到柳仲郢时,笑着一个劲儿称赞他在处理刘集那件事上做得挺好。

康季荣当泾原节度使那会儿,偷偷用了二百万缗的公款。这事儿被捅出来后,他赶紧求情,说愿意拿自家财产来补上,求皇上别治他的罪。宣宗皇帝念在他以前帮朝廷收回河、湟两地有功,就饶了他这一回。

皇帝的命令送到中书省时,被给事中给挡了回来,不让办理,同时,朝廷里的谏官们也一个接一个地上书批评。宣宗皇帝马上改变了主意,又发了一道命令,把康季荣降职为?州长史(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

宣宗自己拿主意,做事爽快又明白。唐朝的官员制度安排得还算妥当,给皇上、宰相和地方官的权力都设了些限制。可惜到了中、晚唐,这些规矩慢慢被破坏了,成了没用的摆设。特别是“甘露之变”以后,宦官势力大了起来,皇上的权力受到了严重威胁,连处理国家大事、任命大官都变得不自由了。

宣宗出身平凡,对人心和朝廷大臣间的尔虞我诈看得很清楚,而且他眼光锐利,谁也别想骗过他。在和不同势力的较量里,他一点点地把大权抓在了手里。

在掌权期间,他既展现了温和的一面,也不乏铁腕手段,确保国家按照他的想法顺利运行。

先瞧瞧它温柔的那面:

宣宗觉得京兆府管得不好,很生气,于是就派他最信赖的韦澳翰林学士去当京兆尹,负责京城的大小事情。韦澳这人既聪明又有原则,他一上任就严格办事,不讲私情,这样一来,长安城里的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再也不敢随便乱来了。

宣宗的舅舅郑光,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他的外甥当上了皇帝,成了掌管天下的大人物,郑光就开始大肆占地,想方设法攒钱。宣宗看在亲戚份上,也不好意思多指责。而郑光家的管家呢,仗着主子的威风,嚣张得很,好几年都没给朝廷交过税。这事儿让韦澳知道了,他二话不说,就把那管家给抓起来,上了枷锁。

宣宗问韦澳是怎么回事,韦澳就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宣宗问道:“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事儿呢?”

韦澳毫不犹豫地说:“按照法律,应该处死。”

宣宗轻声问道:“郑光对那个管家挺中意的,这事儿该怎么处理呢?”

韦澳回答说:“皇上您让我从宫里出来管京兆府,不就是想让我整治整治京城的那些老毛病嘛。郑光家的管家一直在村里为非作歹,要是饶了他,不就等于说皇上的规矩只对老百姓管用吗?这事儿我可不敢听您的。”

宣宗说:“你说得挺在理,可郑光老粘着我。要不这样,你狠狠教训一下那个管家,但留他一命,怎么样?”

韦澳回道:“皇上开了口,我哪敢不从,只不过得让郑家把拖欠的税钱给补交上来。”

宣宗说:“这事儿做得确实不对头!我因为个人感情干扰了你执行法律,心里真是挺过意不去的。”

韦澳一回家就狠狠教训了管家一顿,然后等着郑家把欠的几百斛粮食送来,这才放管家离开。

换个说法,这事儿就是宣宗挺体恤人的,对那些尽职尽责的官员挺看重,起码他不会仗着自己是皇上就乱发号施令、硬逼人。

不过换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他放任不管,并且对自己和他人执行双重标准,不顾国家法规,这才使得像郑光这样的人肆无忌惮。

再瞧瞧强硬的那一面:

856年十一月,也就是大中十年的那会儿,户部侍郎崔慎由升官做了宰相。

宣宗当皇帝那会儿,选宰相可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也不和谁打声招呼,每次都是直接从宫里发通知,大臣们这才晓得新宰相是哪位。

这次选宰相的时候,一开始定的不是崔慎由,而是兵部的侍郎萧邺,他还兼管着度支的事务。

宣宗把让萧邺任职的命令递给枢密使,让他们去学时院传达旨意。枢密使里的王归长和马公儒就对宣宗说:“萧邺要是做了宰相,那他那个判度支的职位,是不是得撤掉啊?”

宣宗心里顿时犯起了嘀咕,觉得王归长他们和萧邺有来往,于是立马收回了对萧邺的任命,自己动手写了崔慎由的名字,再交给学士院去宣布新任命。

宫里传旨的太监李敬寔,在路上碰到宰相郑朗却没有让路,郑朗便向宣宗皇帝告了他的状。

宣宗把李敬寔叫过来一顿训斥,他竟还不服气地嘀咕:“我可是负责传话的供奉官,按规矩,我不必躲开的。”

宣宗生气地说:“你要是去传令,就算横着走,也没人敢拦你。可你私自溜出去,见到宰相也不知道躲着点!”说完,就叫人把他的官服扒了,送到郑郎府上去干苦力。

宣宗特别喜欢看戏,所以在宫里养了一群唱戏的。里面有个名叫祝汉贞的,这人特别逗乐,脑子转得快。宣宗随便指个东西,他都能立马编成歌唱出来,因此宣宗特别宠他。

有一天,他给宣宗讲了个趣事想逗宣宗开心。看宣宗听得挺入迷,他就顺便把朝廷里的一些事情也编进笑话里。本以为宣宗会哈哈大笑,没想到宣宗一听,脸立马就拉长了,冷冷地说:“我留你在身边,就是让你逗乐的,谁给你的胆子,敢拿朝廷大事开玩笑。”祝汉贞吓得赶紧退了出去。

没过多久,祝汉贞的儿子因为贪污被打了板子丢了性命,而祝汉贞自己呢,也因为这事儿被判了罪,被流放到天德军(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那边)去守卫边疆了。

有个老乐师叫罗程,琵琶弹得特别棒,早在武宗时期就很受宠。宣宗很懂音乐,对罗程那高超的琴技更是赞不绝口。

罗程仗着自己受宠,在长安城里胡作非为。有次他溜达在街上,就因为别人多看了他一眼,他冲动之下把人给杀了,结果被关进大牢等候发落。

乐手们打算帮他一把,就在一次皇宫的宴席上,特地留了个放琵琶的空位子,然后全围在那儿,跪着流眼泪。

宣宗好奇地问他们出了啥事,他们回答道:“罗程对不起陛下,确实该杀。但我们真心为他那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他要是没了,以后就没人能给陛下弹琴了。”

宣宗说:“你们这些人啊,可惜的只是他的弹琴本事,但我心里想的是国家的规矩法律。”说完,他就让人在刑罚中把罗程打死了。

宣宗特别有干劲,而且工作勤奋,他身边的人从来没见过他露出疲倦的样子。

跟丞相聊国家大事时,他一脸严肃,让人看了心里发怵。但等公事忙完了,他就会换上一副笑脸,说:“现在咱可以聊聊家常啦。”接着,不管是街头小事还是玩乐聚会,啥都能聊上几句。

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他突然变得一脸严肃地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老是怕你们对不起我,到时候可能再也见不着了。”讲完这句话,他就站起身,头也不回地回宫去了,留下一群官员心里七上八下的。

令狐绹宰相私下里跟人说:“多亏了皇上的信任和宠爱,我这宰相一当就是十年,可每次去延英殿汇报事情,我还是会紧张得满头大汗。”

唐朝有很多厉害的皇帝,就像李世民,他打了好多年的仗,身上自然有股威严劲儿,不用发火就让人觉得害怕。李世民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怕大臣们因为怕他而不敢说实话,所以每次上朝都尽量笑着,就算心里不高兴,也会努力忍着。

大家常把宣宗比作“小太宗”,但其实他们差得远呢。太宗那是既有威风又能自控,而宣宗呢,没啥威风还硬要摆架子。

真正的威望都是用实际行动挣来的,靠职位吓人、用权力压人,最后只能得到别人假意的听话。

【04】盖棺定论,是英主而非雄主

宣宗可以算是个好皇帝,但绝对算不上特别伟大。也因此,他一去世,大唐就很快乱了套,直接垮掉,连个缓冲的时间都没给。

首先,他太过精明,只想着管住手下人以求一时太平,却很少去碰国家那些深层次的大问题。宣宗在政治上站边牛党,一门心思要弄出个表面安稳的“小安乐窝”,对那些难搞定的强势藩镇不理不睬,对岭南那些偏远地方的乱政暴行也装作没看见,靠着让步再加上点好运,换来了十多年的相对平静。不过,这份平静也就仅限于长安和它周边那一小块地方。

他本事大、精力足,可就是太自大了,只信自己,对大臣们都不放心,碰到事情也从不跟宰相讨论。他手下的人只要听话就行,容不得有不同意见的能人。这样一来,朝廷里就只有他在卖力干活,其他人都是混日子。照他这样搞,管管州县还行,但要做皇帝可就太难了。

他很想让别人夸他聪明能干,所以就提拔了很多太宗、宪宗时期名臣的后代,但其实只是把他们放在那里当门面罢了。

他完全反对武宗时的治国方针,大力推行所谓的“清除李德裕影响”的行动,结果让武宗和他的大臣们在削弱藩镇和废除佛教上所做的所有工作都白费了。

在对付宦官集团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硬朗,但实际上只是走走过场。他偷偷地把翰林学士韦澳找来,一起商量办法。韦澳说,要是做得太绝,可能会闹出像文宗时“甘露之变”那样的大事,还不如从宦官里挑些有本事的,当成自己的心腹,慢慢调教改变。

宣宗觉得,这些人刚开始升官时还挺懂得感激,但官位一高,就和那些有权有势的太监勾结在一起了。于是他又去找宰相令狐绹,想让令狐绹把宦官都清除干净。令狐绹怕错杀好人,就悄悄上奏说:“只要发现有罪的宦官就惩罚,空缺的职位先不补,时间久了,这批人自然就消失了。”

宣宗看到自己最倚重的两位大臣都持这种看法,于是放弃了整治宦官的想法。

没想到宦官无意间看到了令狐绹的这封秘密奏章,结果却让宦官和文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简直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了。

另外,他老年时迷上了长生不老的说法,吃了不少号称能让人长寿的丹药,结果慢慢中了毒。从唐朝的太宗李世民那时候起,很多人就开始相信长生不老的方法,到了中晚期唐朝,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像宪宗、穆宗、武宗这些皇帝,都是因为吃了金丹而丢了性命。

宣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为了显示自己跟武宗不一样,就把给武宗炼丹的那个道士赵归真给处死了,另外那些武宗养着的道士也都被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没想到到了大中十年(856年)那会儿,快五十岁的宣宗皇帝也迷上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他特地派人长途跋涉到罗浮山(就是现在的广东博罗那边)去请道士轩辕集到宫里来,非常诚恳地向他打听怎样才能长生不老。

轩辕集讲道:“皇上要是能放下贪念,多做好事,自然会有好报。想找长生不老的法子?那可不现实哦!”

宣宗心里挺不是滋味,只好让他先回去再说了。

接着,宣宗开始吃起了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还有山人王乐三人送给他的仙丹。

不用说也知道,吃了快三年那东西后,宣宗的身上开始不对劲,背上长了恶疮。

大中三年(859年)农历八月初五,宣宗皇帝去世了,终年四十九岁!

第三,他在挑谁当皇帝继承人这事儿上拿不定主意,结果让太监们有机可乘。宣宗的大儿子李温,性格和能力都不怎么样,宣宗不太瞧得上他,就让他住在宫外面。三儿子李滋呢,宣宗倒是很喜欢,心里想着立他为太子,可又因为老规矩说得立长子,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立太子的事情就这么拖着没办。

公元856年,也就是大中十年的时候,宰相裴休劝宣宗早点定个太子,可宣宗一听就不乐意了,回了句:“要是立了太子,那我不就没事干了吗!”就这样把裴休给打发了。

在858年,也就是大中十二年的时候,宰相崔慎由建议宣宗早点确定太子人选。但那时候,宣宗因为吃了不少丹药,脾气变得很坏,没过多久,就把崔慎由调到了东川去做节度使。

拖拖拉拉直到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皇帝背上长了个严重的疮,感觉自己快不行了,这才偷偷告诉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还有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让他们帮忙扶持李滋当上皇帝。

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他们没时间去找大臣商量,只好偷偷计划起来。

根据以前的经验来看,李滋能不能成功接班,全都得看神策军买不买他的账。

神策军被分成了左军和右军,这两军的头头都是由太监来当的。那时候,右军的头头王茂玄和三个人关系铁得很,他们都是宣宗皇帝眼前的红人。可左军的头头王宗实呢,和这三个人一直不太对付。为了安全起见,这三个人就假传圣旨,把王宗实调到了淮南去当监军,想把他从朝廷里赶走。

王宗实一接到命令,二话不说就准备上任去了。但他的副手齐元实觉得事情有点蹊跷,就提醒他:“皇上都病了一个多月了,您每次都是隔着门问安,从没当面见过。这回突然给您换官,您怎么知道这命令是真的假的!要不咱们先去跟皇上当面道个别,然后再走也不晚啊。”

王宗实突然明白了什么,于是就跟着齐元实保护着走进了皇宫深处。说来也怪,他刚一到,宣宗皇帝刚好去世没多久,宫女们正围着宣宗的遗体大声痛哭。

王归长、马宗儒、王居方一看事情已经藏不住了,只好承认错误,最后都被王宗实给处决了。

八月初六那天,皇上下令让李温当上了太子,并且暂时由他管理国家大事。

八月初十那天,李温坐上了皇位当上了皇帝,还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李漼,后来大家都叫他唐懿宗。

懿宗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皇帝,一登基就瞎折腾个不停,把宣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繁荣景象,一夜之间就给毁得面目全非。

宣宗早知道大儿子不行,那就该在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好好把以后的事儿安排一下。要是他能亲自出手,就算碰点钉子,也总有法子能扭转局面。可他呢,就跟处理那些难缠的国家大事一样,总是拖着不解决!

一直到快不行的时候才匆忙做决定,在这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上糊里糊涂。

总的来说,宣宗在位的十三年里,社会上挺平静的,官员们也比较清廉,迎来了差不多十年的安稳日子。

这不是说从中唐时期就开始的严重问题突然就没了,而是他用了一些手段暂时把它们压住了。这些问题还在那儿,而且还在不停地积攒、发酵。

看他干的那些事儿,说白了就是只顾着自己屁股底下的位子坐得稳,哪管以后会不会乱成一锅粥!

他可比不上宪宗和武宗那种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他只求在朝廷这个小圈子里,玩弄权术,好让那些听命于他的大臣们觉得他是多么聪明、有远见和决断力。

由于他目光短浅,遇事就躲,像鸵鸟一样,从大中十二年开始,湖南、淮南、岭南、浙东这些地方因为官府压榨得太狠,一直不太平。就连远在云南的南诏也开始打大唐边境的主意,眼看天下就要乱套了!

(这图片是在网上找到的)



Powered by 爱电竞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